一天涌进万人,部分设施关闭
市民科普意识“升温”,济南气象科普馆首日开馆就爆棚
2014年03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声光电高科技打造的气象馆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本报记者 左庆 摄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山东济南气象科普馆首次对外开放,当日前来参观的市民有近万人,远远超过了馆方的预期,以至于部分设施被迫关闭。而这背后,一方面是市民科普意识和兴趣增强,另一方面也凸显其他科普馆陈旧、服务不到位的尴尬。

  本报记者 孟燕 实习生 李静

火爆 不少工作人员午饭都没顾上吃
  上午9点30分,山东济南气象科普馆正式开馆迎客。科普馆位于济南舜华南路和旅游路交叉口,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但挡不住人气“爆棚”。离开馆还有十分钟,科普馆门口排的队伍已经有一二百米,大多数都是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
  “馆内馆外真是人山人海,之前从报纸上看到开馆,就带女儿来了解些气象知识。上午8点50分到的时候就已经排起了长队。”市民赵先生牵着7岁的女儿,妻子推着6个月大的宝宝,一家四口都来参观。
  为了保证参观质量和安全,馆方采取了间歇性放入的限流策略,门口的保安坦言压力不小。济南市气象台台长李本亮对“爆棚”喜忧参半,他说,气象科普馆设施在国内是一流的,“由于客流量太集中,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岗,不少人连午饭都没顾得上吃。”
  “应该有近万人来参观。”济南市气象科普馆办公室主任毛晓平说,参观人数远远超出了3000人—5000人的预期。一天下来,馆内不少工作人员都已精疲力竭。“考虑到人员安全以及设施的再续使用,我们被迫关闭了一些设施,真的很抱歉。”
变化 雾霾等极端天气让市民更关心气象
  对于气象科普馆“爆棚”的原因,毛晓平分析,23日恰逢周末,又是开馆第一天,科普馆室内面积1600平米,是目前全国最大、设施一流的气象科普馆。“市民可在声、光、电等高科技中,免费体验气象风云的真实变化。还有不少互动娱乐设施,寓教于乐,吸引力很强。”
  更为重要的是市民的科普意识正在提高。“人工增雨得具备什么条件?碘化银会不会对环境有污染……”23日上午,在室外人工增雨演示平台,山师附小的小学生们问题一个接一个。济南市人工影响天气负责人黎明连连称赞这些小“气象迷”问得专业。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对科普越来越重视了,关注度提高了,人自然就多了。”毛晓平解释,随着雾霾、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市民科普意识增强,吸引了众多不分年龄的“气象迷”。23日当天,山师附小、山大附小、舜文小学、南上山街小学等近千名小学生“组团”来参观。
  毛晓平认为,媒体助力也为气象科普馆积聚人气,大多数市民通过媒体早就了解到了开馆的信息。

尴尬
有的科普馆陈旧 不更新难吸引人
  “周末适合带孩子游玩的地方太少,济南科普馆数量还可以更多些。”市民马先生表示,现有的科普馆也“参差不齐”,有些看起来冷冷清清,由于缺少经费,馆内设施陈旧,多年不更新,服务也不到位,也不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基本没什么人气,去一次就够了。”
  根据济南市科协的数据,目前,济南市有中国科协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1个,省科协命名的“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35个,济南市科协命名的“济南市科普教育基地”近百个。一些新奇有趣的科普馆,如济南中草药科普馆、媒介生物科普馆、济南市科技馆、济南市地震科普馆、济南森林公园科普馆都向公众免费开放。
  尽管济南大部分科普馆、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但基本没有出现过像气象科普馆一样的“爆棚”场景,更多的场馆工作人员为参观人数过少而发愁。
  “随着气象知识的丰富,我们的科普馆会不断更新。”济南气象科普馆工作人员介绍,一楼展示区的“小球看世界”今后将增加最新的气象云图。
  “以前不少科普馆刚开馆人气旺,等市民过了新鲜劲就不来了。”市民李女士感慨。其实,23日也有不少市民来“凑热闹”、“图新鲜”。科普馆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更希望市民前来接受科普知识的熏陶,感受科技的魅力,而不是来了一次以后就再也不来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