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菏泽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苏本栋:
找回流逝已久的文化荣耀
2014年03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苏本栋正在查阅资料。 本报记者 李德领 摄
     本报记者 李德领   
  他21岁结缘曲艺、戏曲,从不懂到接触再到喜欢,近40年时间全交付给了曲艺;注重对精品的打磨和对新剧目的开发,他创作的山东梆子《山东汉子》在“七艺节”大放光彩,斩获五项大奖;他强调曲艺、戏曲创新与发展要把握“继承”与“打破”的平衡,只为找回流逝已久的文化荣耀。
  他,就是菏泽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苏本栋。
谈曲 : 已成为生命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者:如何与曲艺结缘?
  苏本栋:1975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菏泽地区艺术馆,主要从事音乐工作,首次结缘于曲艺。期间创作演出的山东琴书《梁山脚下》曾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轰动一时。之后,又相继创作演出了《田间怒火》、《大林还家》等,均获得全国大奖,受到众多好评。
  1982年,又调到当时的菏泽地区戏曲研究室,主要从事戏曲、曲艺的创作和研究。1992年时,菏泽地区戏曲研究室改为市艺术研究所,又在其任职,后又兼任当时的菏泽市戏剧院院长,直到现在的市曲艺家协会主席,一生都没有与曲艺、戏曲分开。
  记者:与曲艺有什么样的渊源?
  苏本栋:虽在学校学的音乐,但对地方音乐并不了解。到了菏泽之后,发现菏泽的确是戏曲之乡,地方剧种、曲种非常多。就和当时地区艺术馆的音乐专家刘慧祥做戏曲、曲艺方面的创作研究,现在手头第一手采访的民间音乐、民间艺人资料都是1978年到1984年期间收集整理的,包括对地方剧种的收集、整理、录音、录像,和对地方曲艺曲种老艺人的采访。
  几乎拜访了菏泽地方各县各个剧种和曲种的名、老艺人,记录了山东琴书唱腔、曲牌217首,采访了20余位民间老艺人,并于1983年编印了《山东琴书音乐》、《山东落子·曹州花鼓》等多个专辑。
  记者:怎样评价你与曲艺的关系?
  苏本栋:结缘于曲艺后,一生就没再放下。从1975年至今已有近40年,从不懂曲艺到接触民间曲艺再到喜欢,虽经历过职务的变更,但都与曲艺密不可分,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它已成为我生命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协 : 打造文化品牌 提高菏泽曲艺知名度
  记者:什么时候担任曲艺家协会主席?当主席后有没有感觉压力大了?
  苏本栋:2002年开始担任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由于1986年市曲艺队解散,导致当时没有专业表演团队,都是以个体和非职业小队伍在民间活动。
  接过市曲艺家协会后,对各县区的曲艺队伍进行了摸底,虽然没有专业团队,但民间团体和曲艺艺人的确很多。全市各县区活跃在民间团体有上百个,曲种以山东琴书、坠子为主,还有山东大鼓、山东落子、山东花鼓、木板大鼓、评书、快板书等在民间都有很好的发展。
  记者:担任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后,对菏泽的曲艺进行了哪些保护?
  苏本栋: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日渐增长,也促生了活跃在城镇的曲艺队伍,主要是以综艺形式进行表演。市曲艺家协会就是他们的“娘家”,为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协会)给他们争取一些正当权利,协调演出,还成立市曲艺团。之后还进行过文企联姻,这样既可以保护演员的积极性,对曲艺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因为这个曲艺团,还保护了一批如孔鲁顺、刘婷婷、马季帅、吴秀娟等年轻人才。
  记者:简单介绍下市曲艺家协会的情况好吗?
  苏本栋:市曲艺家协会属于民间组织,主要对会员或者团体队员进行辅导、指导,对菏泽曲艺历史、资料、曲种流播做系统性的整理和研究。现在菏泽中国曲协会员近20人,省曲协会员70余人,市曲协会员100余人。
  记者:对协会以后的发展有什么规划?
  苏本栋:队伍建设上,打造琴筝清曲古乐社,树立菏泽自己的文化品牌。山东琴书、菏泽弦索乐、山东古筝乐三个国家级非遗项目都由琴筝清曲演变而来,它的说唱部分演变成现在的山东琴书,乐器合奏部分演变成现在的菏泽弦索乐。
  以后节目要抓精品,还要大力提高协会人才的知名度,多推自己的曲艺人才,归根结底是要提高菏泽曲艺的知名度。
  记者:目前菏泽曲艺发展现状如何?
  苏本栋:各县区曲艺团体都活跃在民间,在人才方面也出现青黄不接的现状,像国家级非遗项目莺歌柳书因缺少传人,正频临消亡,山东落子、山东花鼓的发展也不乐观。
  现在一提到菏泽曲艺,首先想到的还是山东琴书、坠子,主要还是有像王振刚、胡化山、毕美、刘瑞莲等这些老艺人在苦苦支撑。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苏本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菏泽曲艺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在市曲艺队解散后,很多老艺人为了生存只能另谋出路。
  1975年毕业到菏泽,10年期间菏泽每年都举行市曲艺汇演、书会等,这样就能调动艺人们的兴趣,还能促使其他人去学、去练,但现在已很少举办类似曲艺汇演的活动。而娱乐方式的日益多元化,对曲艺也有一定冲击。
  现在国家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很重视,每年都有相应经费,但拨下来后如何利用好保护传承经费,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记者:如何发展菏泽曲艺,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苏本栋:首先政府要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时代有时代的艺术,曲艺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革。
  对于如何发展保护,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对稀有的曲种、人才进行保护,从他们的生活、工作,甚至事业,政府都要给予一定政策扶持;二是对于大众曲艺文化,政府可以有所倡导,举办一些曲艺培训、比赛来选拔人才,使频临灭亡的曲种能够后继有人。
  要培养一些曲艺新的传承人,有些曲种,的确没人愿意学,我们可以作为一种研究进行探讨,不能因为没人愿意继承就让其消亡,曲艺也存在一个推陈出新的问题。
  记者:曲艺要保留传统的艺术韵味就意味着“传承”,而要适应现代审美需求意味着“打破”,在曲艺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该如何把握“继承”与“打破”的平衡?
  苏本栋:曲艺的继承,首先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承与保护,再就是形式上的创新与发展。可在市场价值上出新,像演出形式、样式可以探讨,可以与其他姊妹艺术进行嫁接、融合,包括对音乐舞蹈等进行结合,这也是市场需要。
  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出精品。对于曲艺创作人才的保护与激励,也是曲艺发展的重要环节。一个时代没有一个时代的精品,一个曲种没有一个曲种的代表作、唱段,这个时期就没法生存。曲艺的兴旺在于出戏、出人,有好作品和好演员,曲艺才能发展、兴旺。
谈发 : 要平衡“继承”、“打破” 也要政府政策支持
谈创 : 融入菏泽元素 创作更多精品
  记者:菏泽是“一都四乡”,您又从事戏曲音乐的创作与研究,在排练的节目中有没有加入菏泽元素?
  苏本栋:在创作上,要有地域性文化传承,有地方色彩和个性。像在“七艺节”上获得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等五项大奖的《山东汉子》,就是用地方剧种山东梆子来演绎,取材于菏泽单县农民孟昭良脚蹬三轮车行程三千里,义送土家族残疾女返回湖南老家的真实事迹。
  以后在创作上,还要融入更多菏泽元素,创作更多精品。
  记者:要创作出优秀的原创剧目不易,而要培养优秀的曲艺人才更是很难。您认为真正优秀的曲艺演员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苏本栋:首先要喜欢这个曲艺,并具备好的嗓音,悟性要好。
  记者:曲艺面对市场时,如何把流失的观众找回来?
  苏本栋:一个地方要有自己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要沉下心来学会思考,不能有浮躁心情,不能为了比赛而比赛,应酬之作、概念化作品更是要不得。精品要反映一个时代的气息,是时代的产物,要有深层的东西,在台上演出要唱到观众心坎里,要找回属于自己的文化荣耀,而不能是娱乐比赛、宣传比赛,更不是喊口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