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书画艺术赏析
2014年03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从容雅逸 书画并重——张伟及其书画印象
  张伟,1967年生于淄博,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学士,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中青展;全国第四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二届楹联展;入展“第六回世界书法文化艺术大展”;入选中国美院毕业生作品展;作品被中国美术学院收藏。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并由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韩天衡、熊伯齐题写《冷旭印选》担任副主编;淄博市高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淄博悠久的文化积淀,孕育滋养了一代代文人雅士,自古至今,喜文弄墨、操笔染翰者甚众,得其奥道者不乏其人。青年书画家张伟先生便是这其中的一位佼佼者。近些年来,他自甘寂寞,默默耕耘于书画天地,既不一味泥古,也不随波逐流,而是广收博取,潜心学问,吸收古今笔墨精髓,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及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指导着自己的创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幼喜欢写写画画的张伟参加了中国书画函大的培训学习,从而与书画一道更是痴迷至深。2003年,他考入中国美院,受教于金鉴才、张羽翔、王永江、林剑丹、张爱国、何水法、童中焘、吴山明等著名书画家。其学书由传统入手,早年楷学颜、柳、赵奠其基;行书师法“二王”帖学一脉,在书法风格上崇尚晋韵;其后以尚意的“宋四家”作调剂,也旁参碑版及明清诸家为补充。在美院三载苦读中,张伟不仅得以对中国书法、绘画及书学画论等学科脉络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梳理与学习,对书法的本体认识和书画用笔用墨之道,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得以拜访了多位当代著名书画家,聆听其谆谆教诲。著名书法家、中国美院博士生导师王冬龄教授看了张伟的书法作品后,就曾给予“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二王气息,深得魏晋遗韵”的充分肯定和赞许。美院浓厚的人文环境与艺术氛围开阔了张伟的眼界,启发了他的心智,对他其后的艺术创作、艺术取向均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艺术素养的日益提高,视野与见闻的不断拓展,张伟将典雅、婉媚、飘逸的“中和”书风作为自己的追求。在这期间,黄宾虹书法的率真洒脱、笔法的灵活多变,二王手札的俊逸流畅吸引了他的目光,成为他汲取营养的对象;在临帖中,他强调技法在心法统摄下的整体性,着眼从气格、气度、气脉、气息、气韵等角度综合审视作品,重视法、韵、势的相互统一;而在创作实践中,则敢于突破前人壁垒和法度的束缚,在规矩中越“雷池”半步,强调自我性情的发挥,注重信手拈来的书写性,追求一种清逸散淡的情趣和平和简静、雅逸隽永、自然洒脱的艺术境界。表现在作品中,即为丰富细致的用笔技巧、沉着畅快的行笔方式、典雅遒丽的韵调。纵观其近作,点画、线条收敛多于舒扬,含蓄多于夸张,转折方圆并用,不激不厉,一画之内有轻重疾徐变化,一字之内及字字之间,线条映带有情,顾盼生姿,通篇气韵灵动,眉目可人,洋溢着文质彬彬、潇洒自如的君子之风。
  自古书画不分家。习书之余,张伟更多的精力用于作画,山水、花鸟无所不画,而又独爱山水,他把审美取向定位在江南山水。在他看来,江南山水“淡雅、清秀”的气韵格调符合自己的性灵,最能体现笔墨情趣,也最重视用笔和线条的质量。古人有“未曾学画先习书”、“书为画之骨”的说法,张伟庆幸自己先学了书法,因此,他极为重视“以书入画”。实践中,他充分发挥线的弹性,即柔韧性和力度;强化起笔力度;行笔讲究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讲究笔墨的粗细、浓淡、干湿的变化;注重收笔的轻灵;小线运用方笔,带有皴擦意识;长线中侧锋互用,重视节奏和变化,以气贯之;勾勒描摹、皴擦点染,逸笔草草,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张伟因有早年学素描、速写及临摹古画方面的造型功底,加之在书法上的修为,使其山水画加强了对线的特性与精神的发挥,赋予作品一种生命力的美感,从而达到了画面清朗疏旷、单纯生动的效果。我们从其点、线、面、墨的节奏韵律中,不难感受到画家心灵深处洋溢的诗意的浪漫情怀。
  多年来,张伟除习字作画外,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以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他认为,习书作画中的笔法、结体、技巧等技法容易学得来,但作品中的气韵、精神、境界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却轻易学不来,唯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造化为师,才能窥其堂奥。因此,他平素戒骄戒躁,不事浮靡,以一颗平常心执着于笔墨艺事,稳扎稳打,那份娴静雅逸、淡定从容的精神气韵弥漫在其书画作品中,令人欣赏,令人陶醉。
   (文/刘小龙)
  ▲何绍基散文诗 80X48cm
  ▲临水幽居 96X45cm
  ▲竹 96X96cm
  ▲书法作品 96X45cm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