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邂逅让他深深迷恋
皮学齐:醉心东巴文字二十载
2014年03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白雪岩
  20年前的一次云南之旅,他无意间接触了纳西族东巴文字,爱好钻研的他从那时便开始了对东巴文字及书画的苦练和研究。如今,作为一个汉族人,他的东巴书画作品不仅获得大奖,还进行了拍卖。他就是土生土长的枣庄人,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东巴文书画艺术家皮学齐。
云南之旅邂逅东巴文
  “我过去并不知道什么是东巴文,当看到这种文字时,就觉得它非同一般,而且想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皮学齐感慨地说,如果不是20年前那一次云南之旅,如果不是一次偶然地发现,他可能这辈子也接触不到东巴文。
  1994年,皮学齐跟随单位到云南丽江考察学习,参观游览时,他无意发现一些石头上、树叶上有一些印刻的奇特字体。“它既不像甲骨文,也不像金文,既不是篆书,也不是隶书,不知道它的读音,也不知它代表什么意思,我问了问同行的人和当地老百姓,他们也都不明白,最后导游告诉我说这是东巴文字,是云南少数民族纳西族使用的文字,只有东巴会写,其他人都不懂,快灭绝了。”皮学齐告诉记者,东巴这个词当时他也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才明白东巴是纳西族族民中很有威望,精通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圣人。
  旅行考察结束后,皮学齐一直惦记着这种文字,当时他在书画方面还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但凭着他对书画的爱好,他认为这种至今还能被人所使用的文字一定非同一般。于是,他便开始查找书籍研究和学写这种古文字,后来又到丽江拜师学艺。
  “你看,这上边一个圈就是人头,中间四个角相当于人的四肢,下面两个撇就像两条腿,这就是‘跳’的意思。”采访中,皮学齐一边在纸上展示东巴文的书写,一边介绍说,东巴文和汉字区别很大,它是一种象形字也是表音、表意文字,到目前记载,总共1700多个单字,一个字就能代表一层含义,但是多个字加起来,意思就相差很大。所以,虽然东巴文字少,但它能够完整记录纳西人的生产、生活、宗教、医学、音乐、舞蹈、绘画和情感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着的文字,已成为人类文字起源的活化石。
走到哪里就把东巴文带到哪里
  邂逅了东巴文后,皮学齐就开始了长达20年的研究和习练,起初家人并不理解,也不支持,直到后来看到他的东巴文作品进行了拍卖并获了奖以后,家人才明白他的用心良苦。
  “他过去一直都在研究和书写汉字,自从遇上东巴文,他把很多精力都用在这上面,又没有人喜欢这个,也没见有几个人写东巴文的,偏偏就他喜欢写。”皮学齐的妻子告诉记者,直到后来皮学齐的东巴文书法作品成功拍卖并获奖后,她才理解了丈夫。
  2010年8月,皮学齐带着他的东巴文作品第一次参加了书画作品拍卖会。在安徽省图书馆举行的九乐《中国书画名家精品》拍卖会上,皮学齐的东巴书画作品《为和平祈祷,为每个善良之人祝福》参加拍卖,最终这幅作品拍得一万多元。“虽然价格不高,但是,它的意义非凡。”皮学齐说,参加拍卖会目的不是为钱,他希望用这种方式扩大东巴文影响力,展现古老东巴文的艺术魅力,宣传纳西族的历史和文明。
  2013年9月,皮学齐带着他的东巴文作品参加了中国金币金色文化艺术大赛评选,这次评审团成员包括欧阳中石、朱曜奎、苏叔阳等国内著名艺术家,遴选非常严格,个别奖项甚至出现了空缺现象。最后,皮学齐东巴文书法《有心之人,金银无数》获银色艺术奖,是所有参赛作品中的唯一一幅东巴文字书法。 
  本着对东巴文的执着和热爱,皮学齐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东巴文带到哪里。2013年5月,皮学齐应邀赴英国考察文物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无论到伦敦、爱丁堡,还是曼彻斯特,每到一处,他都向外国同行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特别是纳西民族和传统的东巴文字,有时还现场写字作画。
  “像东巴文这种古老、原始的文化如今不再受人追捧,就连纳西族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被商品化,这种文字亟待文人、学者去保护。”皮学齐说,因为传承、研究东巴文,他原有的一些专业都被耽搁了,之所以这样潜心在东巴文,就是希望纳西族的历史和文明永久传承下去,更好地展现中国古老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