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淤泥上的龙王崖
2014年10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由于紧邻黄河,村内很多房子都是建在高台上。
  夕阳映照下,百亩荷塘内还未完全褪去绿色的荷叶挺立着。
  高高的杨树林贯穿着整个村子。
  ◤几乎所有民居都被遍布全村的杨树林包裹着。
  很多村民迁到了新址,但村内老住宅区至今保存着很多古朴的民居。
     文/本报记者 王茜茜
片/本报记者 李运恒
  残荷,芦苇,黄河水;落日,余晖,巷道边。深秋十月,沿着迂回的土路,穿行在行行草木中,风微凉,裹狭着安详宁静的气息迎面扑来,仿佛置身于悠然南山下。带着对古村的问号,记者来到了位于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东南角的龙王崖村,寻找这座在黄河滩淤泥地上建起的古村乡韵。
  沿着黄河大堤,来到龙王崖村时已经下午3点,在深秋,这个时间的太阳正逐渐划落西边,已经被高高的树梢挡住,阳光穿过树缝染得地面金黄金黄的。进村是一条上坡路,整齐划一的房屋,平整的石灰街道,这里是龙王崖的新村。建设新农村,许多村民都从老村搬进了新村。在新村的东侧就是此次寻找的龙王崖老村了。
  传说,因为黄河龙王曾经在这个村子住过,所以村子被命名为“龙卧堐”。为了更方面记忆、书写,“龙王崖”取代了“龙卧堐”成为该村的新名字。今年,滨城区正在积极打造沿黄旅游观光带,龙王崖作为沿黄路线的最后一站,成为重点打造的旅游乡村。
  沿着一条窄窄的下坡土路,穿过一排排杨树林,龙王崖老村就展现在眼前了,一座座小院,分散着,有的房屋之间离着近百米远。走在村子里,必须要注意脚下,因为高低起伏的土路,一不小心就能摔个趔趄。这个村子的房屋有一个特征,就是房子都建在高高的台子上,有的台子高出路面两米多。“因为这里挨着黄河,经常发大水,就把这块地冲成了洼地。所以,村里怕被水冲了,每当建房子时,必须要先建个至少两米高的台子,再在高台上盖房子。”68岁的村民朱宝玉说,在村里,谁家的台子低就说明房子盖得早,台子高,一定是新房子,因为那些低台子是被一次次黄河大水淤积的。
  以前,龙王崖村在黄河中央,河的北面和南面都有村里的地,每次种地时都要划着船去。后来河务局修黄河堤坝,龙王崖村就坐落在了黄河以北,河南面的地也流转给了博兴。朱宝玉说,龙王崖正处于黄河上滩,土质肥沃,年年都是瓜果飘香,粮丰林茂,可谓是“鱼米之乡”。“这里的水土养人,听老人说,解放前咱还叫蒲台县的时候,全县4个大学生,我们村里就有两个。其他村的人都到我们村里来打水吃,说‘吃龙王崖的水,上大学’。”
  在村子里,几乎有空地的地方就被种上了杨树。秋天,杨树叶枯落,老人就用竹耙子把自己门前的树叶收起来当柴禾烧。在村东侧是200亩的杨树林,犹如天然氧吧。在村前是一片百亩荷塘,此时荷花早已凋谢,荷叶枯萎,不过落日下的残荷之美,更让人期盼来年的荷花相会。距离荷塘不到五米,就是滚滚黄河水。
  杨树的簌簌声响在耳边,芦苇随风摇荡,夕阳西下,残荷迎着余晖,粼粼波光,好一处龙崖乡韵,风光无限好。僻静、优美,也是写生的绝佳之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