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不是馅饼是陷阱
居民可要擦亮眼,一不小心就会被骗
2014年12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崔岩
  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持续高发,导致不少群众上当受骗。目前,济南市正在开展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的行动。为了让广大居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对金融诈骗的认识,知晓非法融资行业的危害性和种种金融诈骗陷阱,自本期开始,《甸柳社区报》开辟专栏,介绍相关知识和案例,希望您能提高对非法集资活动的“免疫力”,避免上当受骗。
   非法集资并不陌生
  说起“非法集资”,相信大多数市民都有所耳闻。所谓“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它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从目前社会上非法集资种种案件来看,它一般具备三个主要特征:1、未经有关监管部门的依法批准。2、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投资者切不可被表面现象迷惑,或被高额回报诱惑。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出资人货币、实物、股权等形式的高额投资回报。
自救也有黄金半小时
  针对目前社会上常出现的非法集资行为,历下公安分局提醒居民,要注意随时防范。
  防范要点包括:一、不要轻信陌生人电话和短信;二、不要轻易相信来电显示号码;三、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密码;四、切记公安机关、税务局工作人员不会打电话指导群众如何转账、设密码等;五、不要相信汽车退税的说法;六、遇到可疑情况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
    历下公安分局提醒,虽然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五花八门,但诈骗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受害人给其账户内汇款。当大家熟知了这一点,绝不轻信陌生人的话去操作银行账户或汇款,犯罪分子就无计可施。
  与此同时,公安部门提醒居民,电信诈骗处置也有黄金半小时,即市民发现被骗后的半小时是处置的黄金时间。自救处理分三步:一是拨打骗子银行卡客服电话,根据自动语音提示,故意输错密码三至五次,将骗子的银行账号临时锁定;二是登录网上银行,同样故意输错取款密码;三是就近报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