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气质”改善得益于压力够大
2015年04月2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要让民众关切的民生问题迅速得到改善,就必须把民意有效地传递给地方官员。官员面对的压力不能只是自上而下的,还应该有自下而上的。
日前,环保部发布了3月份及一季度全国74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排名。这个榜单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城市感到压力巨大。连续数月全国垫底的保定已经坐不住了。在当地召开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聂瑞平认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关乎保定命运,要坚决捍卫保定的形象和尊严。主要官员有这样的态度,城市治污一定能见实效。
环保部发布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排名,并非治污新举措,它对相关城市形成的压力却是越来越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央对环保越来越重视,由此重塑了地方官员的政绩观。之前,一些地方官员不把环保问题放在心上,潜意识里认为污染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只要政绩漂亮就可以“一白遮百丑”。现在,不少城市的主政官员已经感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正在发生变化,污染问题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形象,还影响到自己的前程。自去年年底以来,全国有多位市长已被环保部约谈,他们面对媒体时也大多“心情沉重”。保定现在如此大张旗鼓,或许也与此压力有关。
新环保法强化了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并明确提出了“按期达标”要求,同时也赋予了环保部门更大的执法权力。放权其实就是加压。把环保与地方主要官员的政绩甚至政治生命挂在一起,事实证明效果明显。从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排名的不断变化也能看出,各城市都不甘人后,而竞争的结果是一季度空气质量整体好转,以山东为例,17城市同比均有改善。
以问责的方式自上而下地施压解决污染问题已经显现效果,但是这种方式能否在其他领域成功复制仍有疑问,比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与空气质量排名类似,一些机构已经利用大数据分析推出了城市拥堵排名,但是并没有得到地方官员的重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非官方的排名几乎不影响政绩。现在很多中小城市也成了“堵城”,已经严重影响到市民的正常生活,却很少有官员把它上升到城市“形象和尊严”的高度。
交通问题需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应当由地方完善治理解决的问题,都推到中央层面来施压也不现实。现在问题的症结在于,民意往往很难对官员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另外,在治堵问题上,政府和民众的看法本来就有很大差距,不像治理大气污染那样容易“上下一心”。于是,不能影响官员政绩和政治生命的民意在决策中经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掉。要让民众关切的民生问题迅速得到改善,就必须把民意有效地传递给地方官员。根据现行的制度设计,地方人大在汇集民意民智方面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也负有监督政府的法定职责。如果地方人大也能像环保部那样时常约谈地方官员,让他们也感到“心情沉重”,很多看似无解的问题一定也能像治理大气污染那样迅速改善。“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官员面对的压力不能只是自上而下的,还应该有自下而上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