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应让寒门子弟穿得起
2015年04月2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问题并非纠结于18件校服到底值多少钱,而是在校服采购中,是否给予学生和家长更充分的参与权。而对“天价”更敏感更难以接受的,正是那些最需要校服“保护”的、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近来,有媒体报道东莞外国语学校出现了“天价校服”,全套校服18件共需2180元。有学生表示,全班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价格太贵,而且在学校通知缴费之前,自己并不知道校服的价格。
平心而论,平均每件衣服一百多元,也算不上什么天价。此事之所以会引发热议,恐怕是因为价格之外的因素。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校服消费本身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采购的人不负责埋单,付钱的人却没多少选择权。无论价格多少,这种特殊的属性总会给人“天价”的感觉,实际上也存在着“天价”的可能性。
说到校服价格,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们,肯定都有体会,这种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强制性。虽说从全国各地教育部门的文件看,是否购买校服都是自愿的,但恐怕不会有家长为了钱的问题,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异类”。所以通常的情况就是,校方和教育部门联合确定生产企业、款式、件数、价格等,由校方通知学生,学生再去找家长要钱。而所谓的“购买学生服以学生自愿为原则”,不过是一句托词罢了。
众所周知,一旦某种消费具有强制性,相伴随的很可能就是高价,在东莞之外,很多地方都曾爆出过“天价校服”的问题,原因也都是相似的。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和家长,本身对校服采购没有多少决策权,这种事关万千学生着装、事关大宗服装订单的权力,也就隐藏了寻租的可能性。于是,这种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称,就造成了学生、家长对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不信任,哪怕两千多元的校服真的是物有所值,也难以摘掉“天价”的帽子。
因此,现在的问题并非纠结于18件校服到底值多少钱,而是在校服采购中,是否给予学生和家长更充分的参与权。按照东莞教育局的解释,此次校服采购已得到该校家长委员会和各年级家长代表的认可,那么,引发的质疑则说明,现有的沟通参与还远远不够。这也很好解释,家长委员会成员通常在社会上拥有较高的地位,而校服最重要的功能则是遏制学生的攀比心理。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错位,对“天价”更敏感更难以接受的,往往正是那些最需要校服“保护”的、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就目前而言,学生统一着装还是很有必要的,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是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及其家庭的接受能力。一些财政较为充裕的地方,现在已经开始推行免费校服,解决了很多明面上的问题,也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至于那些还需要家长们出钱的地方,则更应该考虑到低收入家庭的购买力,要让寒门子弟穿得起。可以预见的是,有了充分的参与和监督,校服必然会跟“天价”说再见,因为在同等质量之下,涉及那么多学生的大宗团购,总比一家一户单买要便宜许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