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东昌历史上的医师:
古城历代多名医 奇方良药治顽疾
文/片本报记者杨淑君
2015年11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古城保护改造重现旧时风貌。 本报记者 邹俊美摄
     古城九旬老人朱成德回忆,他小时候,家里有人生病,就派人去请观前街的葛赞廷先生。葛先生并不收诊断费,他家就留先生吃顿饭。那个年代,中医诊病都不要钱。随着老人的回忆,清末以来的名医仿佛从历史中走来。
  医德:
有仁心得仁术
不为官为良医

  朱成德说,葛赞廷诊断完病,开个方子,让人去药店买药。葛赞廷医术高,不只是对他家不收费用,对贫富一视同仁,在坊间享有重望。
  朱成德说,其实那个年代,中医看病都不收钱,不把看病当作挣钱谋生的手段,只是本着积德行善、治病救人的心理,为民众做点好事。他们各有别的生计。清末民初东昌府城内的胡煜堂、孙辅臣、王省三、王子良都是如此。当然,自己开药铺的例外,药费里可以挣钱。
  王子良在观后街以开澡堂为生计,字号“德和园”,店内陈设古香古色。看病的都到澡堂来找他,他诊断后开个药方,从不收诊费,而药方往往有奇效,药到病除。
  古棚街的胡煜堂则以中医外科见长。他生于道光八年(1828),自幼苦读诗书,更喜读医籍,通晓《外科精要》、《外科大成》、《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擅治各类痈疽,有独特秘方熬制成的特效膏药。
  胡煜堂给贫苦人家治病,向来分文不取。同治年间,曾给山东巡抚丁宝祯医治毒疮。丁宝祯病愈后,亲笔写下“唯有仁心得仁术,不为良相作良医”的对联相赠。此联被其后人珍藏数十年,在“文革”初,被作为“四旧”焚毁。外科秘方于其孙辈失传。胡煜堂病逝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享年75岁。
  楼东大街的梁柱宸,出身中医世家,精于内科杂病诊治。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受聘聊城地区人民医院筹建中医科。梁先生诊病不拘泥于望闻问切的一般程序,总是先切脉,再望、闻后,对患者说出其病症,得到病人认同后才开药,准确率在90%以上;如果病人不认同,他再切脉并观察相关部位,待医患双方统一认识后才开药。
  梁先生行医,不图名利,对病人一视同仁,慕名求医者遍及冀鲁豫三省十几个县。他一生带徒多人,均有成就。先后任聊城县医联会主任、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聊城地区医院中医科主任等职。
医术:
善治瘟疫时疫
用方简洁灵验

  古棚街北部路东,民国年间住着一位中医叫王省三,他先后在聊城、济南行医。王省三的学识很丰富,尤其精于对瘟疫、时疫的诊断,药方简洁但治病灵验。对贫困病人绝没架子,更不收取诊金。
  叶家园子街叶氏家族中,精通中医的代不乏人,先后有叶兰、叶锡龄、叶俊昌、叶嗣高等。叶嗣高(1857—1925),光绪二十年(1894)赴陕西为候补县丞。二十六年(1900)在太原漕粮房任职。这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光绪帝和西太后慈禧逃往西安,途经太原时慈禧患病。叶嗣高被推荐为慈禧诊病,慈禧病愈后封其为延山县知县。不久又应召进京,任太医院御医,旋升为遵化州知州。后在天津袁世凯府中听差,进京见驾,升为候补道台。辛亥革命后,回乡行医。
  文明街的傅斯侨,字润臣,曾居古楼北相府街。同治年贡生,官至直隶州知州。医术高超,县志上对他有记载。傅斯侨深恶官场腐败与黑暗,弃官回乡行医,名闻乡里。同治十二年(1873)到济南行医,山东巡抚等省城官吏常问诊于他,其名望誉满泉城,后卒于济南。
  清朝末年,叶家园子街的西首路北,有一个中医世家,数代行医,以孙作舟、孙履平父子两代最负盛誉。孙作舟,字孚臣,青年时随父学医,后行医40余年,治愈危重病人不可胜数。曾被聘为中学校医,倡导学生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他辛勤培育人才,先后收徒13名,晚年仍在故宅接诊。
  孙履平,早年继承家传医术,1959年开始在聊城市人民医院工作,任中医科主任。擅长内科、妇科。医德高尚,不论贫富贵贱有求必应。晚年著有《孙履平医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治浅识》等。
  东关大街路南有一位擅长骨科的刘德成先生,他对跌打创伤诸症颇有研究,患者经其治疗后立即见效。其子刘洪祥继承了家传正骨技术和优良医德,成为当代聊城正骨名医,20世纪70年代被聊城中医院慕名调入。
  民国年间,东关大街“仁和堂”药铺聘请博平县姜春暄当“坐堂先生”。姜先生,名树堂,因蓄浓密的八字胡,人称“姜胡”。他是清末秀才,初以教书为业,后弃学从医。他不但具有较好的医术,而且擅长撰写诉状。抗日战争时期,他返回故里博平。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到冀鲁豫军区六(运东)分区任军医。1947年7月,在阳谷县郝楼村一次与反动武装的战斗中牺牲。
西医:
丈夫治病救人
妻子昼夜接生

  西医李士杰,自幼在基督教会学习西医,1938年与妻王淑兰从濮阳教会办的“中华护士学校”毕业,回聊后在驴市口路北创办“大卫医院”。1947年聊城解放后,又开“大卫诊所”。1950年,聊城县首次对地方开业的中西医生业务技术考核,李士杰获得“西医师”证书。
  1952年,李士杰加入聊城专区人民医院,同年置宅于安乐巷南首原金家油坊处。李士杰慈心向善,治愈过无数患者。解放聊城战役中,曾积极医治负伤的解放军战士。1969年,原地区人民医院“清理阶级队伍”,李士杰被诬“利用教会医院害人”,含冤投河自尽。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王淑兰自幼失去父母,被教堂收养,十几岁即从事护士工作。1938年,与夫开办诊所,以新法接生为主,兼治其他疾病,收学徒4名扩充为“大卫医院”。1953年,城关区私人诊所合并成4个联合诊所,王淑兰在第三诊所工作。
  民国到解放初期,由于群众缺乏卫生科学知识,多用传统接生方式,产妇感染率和婴儿死亡率都很高。王淑兰注意宣传新法接生,她的仁善和厚道赢得了人们的信赖。无论风里雨里,无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服务热情周到。王淑兰作为较早在聊城实行新法接生的医护名师之一,事迹载入《聊城市卫生志》。其医术和医德至今口碑载道,令人追思。与王淑兰一样,从事接生的还有王桂云,东关街人,曾在民间有广泛影响。
  《东昌老街巷》记载,西口南街路东,曾住着一位黑子斌医生。民国二十二年(1933),他到东白衣堂街天主教堂内的教会医院做医疗工作。1947年3月,筑先县人民医院在古楼西街路南成立时,他担任院长,同时负责全县药政工作。1948年6月,该院撤销,他进入哈利生二分院工作。后在古楼东街路南原第四联合诊所工作至退休。
  东昌名医爱读的中医名著《医宗金鉴》
古城复建景点 万寿观基本竣工
  复建的万寿观。
  本报聊城11月17日讯(记者 杨淑君) 古城复建景点、传统道教建筑、以“仙阁云护”位列东昌八景的万寿观,近日完成油漆、彩绘工作,正进行路面工程,预计年底前全部完工。
  17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万寿观的主要建筑山门、大殿、昊天阁都已基本完工,工人们正在进行万寿观前的路面施工。
  据悉,万寿观山门朝南,为殿堂式、单檐歇山顶,大殿为重檐歇山顶,皆面阔五间,飞檐斗拱,正脊两端均有彩色吻兽对峙,房坡边缘铺制淡绿色琉璃瓦,中为灰色简瓦。
  从山门进入,穿过宽阔大殿,最后一进院落正中就是摩云凌霄的昊天阁。它二层楼阁、三层飞檐,五间正室,一层、二层四周均有走廊环绕,上层走廊围以木栏。顶部与大殿相似,绿色吻兽、琉璃瓦、翘角及灰色简瓦相映生辉。
  据《聊城县志》等记载,万寿观前身是房老庵。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由后军都督金荣奏请更名为万寿观。观内主要有昊天阁、三清殿、郁罗萧台、九龙钟特室等建筑。昊天阁楼上供奉玉帝神像,楼下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座神像。
  三清殿后墙上有清代状元邓钟岳手书“阆院瀛洲”四个大字,每字大逾丈余。昊天阁的第一层中央悬挂着乾隆皇帝南巡来东昌时,御笔所题的“仙阁云护”四个大字。
  在昊天阁的后面有一座“特室”,内有“九龙钟”挂在梁上,被视为镇观之宝。九龙钟高达2米,重约万斤,为紫铜加合金铸造而成,外表金光耀目。其周身雕刻九条飞龙,龙形各异,或戏珠,或昂首欲飞,神态逼真,活灵活现。九龙钟铸造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传说九龙钟下,还曾有一只铁铸的黑虎,蹲在地上,昂首仰视,叫做“抬头黑虎望金钟”,属于观中的奇景。
  每日佛晓,主持道士登高敲钟28下,十里八乡都能听到。1938年聊城沦陷后,万寿观主持道士安排将钟楼及下面的特室以砖封上。1942年,伪知县举办祈雨活动,主持道士被迫敲响九龙钟。钟声被日军司令千野注意,后来将九龙钟劫夺运往日本。
  据老居民回忆,民国后期万寿观已经残缺,犹如敞篷,木门也被卸掉,有一个老道士住在观东侧的小院里。万寿观拆毁于聊城解放初期,1949年聊城郁光小学(今实验小学)成立时所建教室,就采用了拆除万寿观的木料。
  万寿观院侧古时曾有戏楼,戏楼后来塌掉,仅余大约两米高的戏台,戏台以北是万寿观广场。这里经常说书、唱戏,广场上热闹非凡。范筑先领导聊城人民抗战时,万寿观广场成为宣传抗日的集会场所,经常上演抗日节目。部队打了胜仗,还在这里开庆祝大会,奖励立功的战士。
  万寿观周围自然风光十分古朴而优美,计有四片水坑。观坑长年积水不涸,居民在其间植藕,夏日碧荷盈池,清香怡人。此时若登上昊天阁环顾四周,可见波光潋滟、绿柳垂岸、鸟飞蝶舞、燕语呢喃,顿感心旷神怡。
  此外,据工作人员介绍,万寿观布展设计工作已经启动,并且完成初稿,正在征求意见和改进之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