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构建支持网络
让独居老人走出家门
2017年08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截至去年,山东有2056.97万老年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有不少是空巢独居老人,他们的养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记者走访几个做老年服务项目的社工群体,他们通过在社区构建支持网络,让老年人走出来,并且让更多人了解独居老人的现状,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团体。

  不少社区提供老人们活动的场所,老人们常聚在一起打麻将 本报记者 陈玮摄
  本报记者 陈玮 范佳  

独居老人有的
三个月不出门

  29日,在高新区盛福家园,70岁的老人张秋丽在社区组织的义诊活动量血压时,碰到了前几天一起做手工的老王和老郑,聊起了邻里街坊的杂事,说着说着,张秋丽仰头笑起来。
  服务于盛福家园的建达社工刘娜说,现在只要社区一有活动,张秋丽就会跑来参加,还经常做志愿者,成了社区里的热心人。然而在一年前,张秋丽还是另一种样子。老人只有一个女儿,但女儿工作很忙,还有孩子需要照顾,最多一个星期来看老人一次。她平时窝在家里,整月整月的不出门,最长的一次,三个月没有出过门。
  “需要组织活动,让老人能够从家里走出来。”刘娜和同事们在社区里有意识地举办了做手工、唱歌、包饺子等适合老年人的活动,特意给张秋丽打电话,让她来参加。一场活动下来,张秋丽认识了好几个“伙伴”。“往后阿姨有活动就来参加,有时候还约着其他老人一起去唱歌、散步。”
  刘娜说,这种模式被称为健全独居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增加独居老人与社区的互动,让老人们从家里走出来,形成互帮互助的状态,减轻老年人独居时的孤独感。“老龄化社会越来越严重,空巢老人的增加是必然趋势,需要构建大社区,应对这种状况。”
构建“大社区”,
促进老年人社会融合

  记者走访了解,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是不少老年项目社工的主要工作。在大观园街道纬一路社区,社工赵琰承担的是“幸福魔方”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工作项目,面向社区65岁以上空巢老人开展。在大观园社区,按照老人的兴趣,组建了很多兴趣小组,让老人在定期的小组活动中,找到“老伙伴”。而在甸柳二居社区,基爱社工黄晓琦也通过在节假日举办活动,让老年人从家里走进社区。形成了好几个“小团体”,每天相约着一起出去玩。
  “不仅要发挥邻里互助,还要整合各方面社会组织及志愿者资源,开展多样的社区老年服务,在丰富空巢老人生活的同时,促进其社会融合,培养积极情绪。”赵琰说。
  在盛福花园,除了像张秋丽这样身体比较好的老人,还有不少是“无法出门”的独居老人,李光敏就是其中一个。多年的白内障,让她的视力弱化,看东西只能感受到一个大概的轮廓。孩子不在本地,一个月有时都见不到一面,老人想买菜了,就让肉菜店的伙计送来,加上几块钱。
  了解情况后,刘娜先上门跟李光敏熟悉后,有意识地带着她的邻居、社区医生和志愿者到他们家走访,让李光敏与外界接触,并且让更多人知道李光敏的处境。“现在很多邻居志愿者经常自发去她家做服务。”刘娜说。
  头条链接   
群体效应帮老年人树立积极心态
  本报记者 陈玮 范佳  

  济南市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张洪涛十分认可社工项目服务空巢老人的模式。他分析,社工群体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老年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且经过正规培训,提供的服务科学有效。老年朋友离开工作岗位后,会有被社会边缘化的失落感,通过社工项目参与社会群体交流,有利于他们树立健康的心态。
  “这些社工多为年轻人,就像老年人的儿女一样,给老人一种被尊重、被重视,回归家庭的感觉。老人与其他老年人接触过程中,也会受到积极乐观情绪的影响和鼓舞,产生群体效应。”张洪涛说,这种公益的模式很受节俭的老年人的欢迎。
  专家分析,空巢老人群体易出现不少心理问题。张洪涛说,他们对自己的健康和安全常怀有恐惧心理,担心自己有病有灾没人知道。
  还有的老人出现爱捡拾、收集垃圾等行为。中祺智库心理咨询师泰祺说,老人把垃圾堆到一起,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是想用这种堆积的方式,填补心里的空缺,而这个空缺,就是子女的关心。
  “保证老年人晚年幸福感,子女的抚慰陪伴是排在首位的,子女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其次是社会上的慈善、公益组织对老年人给予关怀。”张洪涛建议,应该建立一种社会长效机制,帮助更多的空巢老人走出封闭和孤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