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心出发,我们更好走近读者
2018年07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7月27日,齐鲁壹点7.0正式上线。
  人有七窍,光分七色,“7”是一个吉祥而奇妙的数字。但是,我们提出“出7致胜”的信心不是源自“7”的魅力,而是来自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诚然,三岁的壹点还不够成熟,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让人欣慰的是,壹点虽幼,党媒基因与生俱来。大众日报近八十年的光辉历史,为壹点铭刻了“为人民”的初心;齐鲁晚报三十余年的风雨之路,指引壹点沿着“服务读者、奉献社会”的“使命线”向前发展。壹点能走到今天,经历了很多挫折,却是愈挫愈勇,因为它从来没有偏离“对人民负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今天,我们骄傲地说“找记者,上壹点”。让编辑记者上线,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决绝的选择。在新媒体时代,“移动优先”已经成为共识。读者习惯了低头刷屏,报纸不能以“我自岿然不动”的心态应对媒体环境之变。三年前,我们适时推出壹点,也是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
  新媒体时代,在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信息的过量传递也带来不可忽视的副作用。信息之海波涛汹涌,而真相常常石沉大海,很多人因为个人判断能力透支,感到心力交瘁。于是,“算法”大行其道,用户的个人兴趣和看法被高度关照,让很多人在茫茫汪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依据“算法”分发的信息,给用户带来极大乐趣,给商业平台带来了极大利润。当然,让人沉迷的“算法”也制造了让人隔绝的“信息茧房”。
  对媒体而言,只用“算法”服务读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以情怀温暖读者,以价值观引导读者。作为党报集团主流舆论阵地的成员,壹点还要负责报道真相,传递核心价值观。在这方面,“机算”的能力远不如“人算”。医界有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媒体再新也是如此,依然需要用脚步丈量时代,奔赴现场,走近读者。壹点让记者上线,是为了方便读者找到记者,让记者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让新闻在“面对面”中产生,而不是流于“网传”。
  三十年来,齐鲁晚报一直在用又苦又累的“笨办法”做新闻。灾难发生了,我们的记者比救援人员更早赶到现场;读者有事打来电话,我们的记者事无巨细跑前跑后,然后很欣慰地回复“这事替你办了”。齐鲁晚报一纸风行三十年,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当然,在今天很多读者因为忙于低头刷屏,已经与这张报纸失去了联系。作为主流媒体,我们必须努力找回失联的读者。这个寻找在壹点诞生那一刻,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在尝试了。
  在新的媒体环境中,齐鲁晚报顺应大势,拥抱变革,构建了报网端微深度融合的融媒体高地,覆盖了5000万用户,如何让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体感受到齐鲁晚报的不可替代,成为永不失联的读者?我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尝试,不断改进。直到齐鲁壹点7.0出现,我们才看到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必须擦亮记者的名片,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服务人民。壹点这个平台不会“哗众取宠”,却能给读者不一样的用户体验。每一个闪亮的头像和每一篇原创稿件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在线记者,无论是私人问题,还是公共事务,读者和记者随时可以进行直接的互动。有事情不好办,上壹点找记者,就像饿了要点餐、累了要打车一样,这就是我们的承诺。
  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奇招迭出,壹点从初心和使命出发,选择了走近读者、服务读者的道路,像三十年前齐鲁晚报初创时那样。在壹点上,读者的每一条“情报”,每一个“打赏”,每一句留言,都是对齐鲁晚报人的鼓励和鞭策,推动齐鲁晚报在融媒体改革的大潮中勇立潮头。
  亲爱的读者,感谢您,我们在壹点等您,互动的壹点一定更精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