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蒸汽机车到高铁,从60公里到300公里
7本机车驾驶证,32年“逐车梦”
2018年11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王瑞超  

  40年来,铁路建设提速,运行图越织越密……尤其是作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高铁,让世界为之瞩目,“四纵四横”已建成,“八纵八横”蓝图呼之欲出。截至目前,中国已开通高铁里程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为了更直观地感受中国铁路40年改革开放道路上的变化,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济南机务段动车组司机薛军,听听他的铁路故事。
火车头越跑越快
7本驾驶证“逐车”

  “远看要饭的,近看拾炭的,仔细看机务段的。”1987年,走出大学校门两年的薛军,考取了第1本蒸汽机车驾驶证后,对自己调侃道。
  薛军告诉记者,蒸汽机车当时时速才60公里,当时觉得速度飞快,但随着时间推移,时速一直在刷新,1992年,他考取了第2本内燃机车驾驶证,“可在‘三室两厅’工作了,每天往返于电气间、机械间、冷却间、前后司机室,时速也提高到90公里。”
  1998年、2006年、2009年、2015年,薛军分别拿到了自己的第3、4、5、6、7本机车驾驶证,其中在2009年,他更是在1年内拿到了第5本和第6本驾驶证。
  别人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薛军不停“逐车”的脚步,热爱可能是唯一的解释。“小时候,每次听到火车的汽笛声,都会感到特别亲切,经常追着火车跑,时间长了,火车好像就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薛军介绍,火车时速也是一提再提,2006年的电力机车时速已达160公里,动车时速可达200—250公里,高铁则达300公里以上。
  “火车头越跑越快,要实现我的‘逐车’梦,只能用一本本的驾驶证追它。”
看半米高专业书
列车上一秒钟不敢马虎

  2008年,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让薛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豪和压力。为了跟着火车一直跑,他决定升级自己的机车驾驶证。“半米高的专业书,纯英文的技术资料,完全陌生的操控方式……”这些都没有难倒他,反而激发了不服输的韧劲,最终薛军过五关斩六将,如愿拿到了动车机车驾驶证。
  别人觉得难的问题,在薛军那里都是“No problem”。
  但这一切并未让他满足,2017年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上线运营,薛军当选为当天的首发司机。
  “驾驶室更加宽敞,视野更加开阔,原来3根操纵杆变成1根,就好像汽车从手动挡升级为自动挡,驾驶操作设计更加人性化。”说起当时的感受,他仍旧激动不已。
  铁路发展虽日新月异,但安全是唯一永恒的主题,尤其是高铁。薛军告诉记者,高铁列车每秒运行83.3米,一低头,100多米过去了,稍有懈怠就可能会引发重大意外。“如果误碰到操纵台上几十个按钮中的一个,就可能会造成列车降弓停车,区间停车就是事故。”这使得他在列车上,一秒钟都不敢马虎大意。
  薛军和火车打了一辈子交道,安全这根弦在他脑子里始终紧绷着。“对我们来说,安全驾驶第一位;对乘客来说,安全出行最重要。”他说,开一趟车,安全一趟车,开一辈子车,安全一辈子,这是他32年机车驾驶员唯一的心愿。
  “我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也是最爱干的事就是开火车!”薛军感叹,同事评价他: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
  “想都不敢想自己能坐进复兴号的车舱里!”站在改革开往四十周年的重要节点,薛军感慨万千,“虽然一辈子都在开车,但是铁路的变迁,列车的变化太大了,这一切归功于时代的进步。”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中国铁路也在“逝者如斯夫”的光阴流逝中,衍生巨变,走向成熟,造福中国乃至世界。

  ◤薛军和他的驾照们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驾驶舱中的薛军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