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吴氏:做学问讲究合作
2014年07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才顺 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 

  传统的家学多是封闭性的,子承父业,关门做学问,唯恐有违祖训。吴氏家学则是开放性的,善于与学界交流,使家学充满活力,从而能迈出家门走得更远,这是吴氏家学的另一特点。
  金石学在吴氏家学中成就最突出,其代表人物吴式芬就秉承开放兼容的理念,广交博采,充分利用社会上各种学术资源,扩大家学的研究空间,将学问做大,终成金石学大师。
  道光十年(1830),吴式芬入京到国史馆供职教习。其间,结识了许多学界同道好友,几乎囊括了金石学界的学者,他们互看金石、藏品,互赠拓片,相互切磋学术,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
  通过这种开诚布公的互助与交流,吴式芬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用于学术研究的金石类藏品与各类文献资料更为丰富,研究的范围也不断地拓展,在铜器、石刻、印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封泥。在京8年,通过广泛交流,吴式芬使本家族家学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学术主流。自道光十八年(1838),吴式芬开始到各地任职,尽管公务繁忙,但他从未放弃金石学研究与诗文创作,每到一地都访问豪门世族,游历文化遗迹,遍搜金石藏品,开阔了视野。
  传统家学研究多限于家族内部,很少与外界协作。吴式芬则以开放的心态从事研究。他在外地每当搜集到金石器物,即将拓片分赠学界同道。
  吴式芬不仅与界内学者交流藏品拓片,探讨学术问题,还与他们合作研究。早在京都任职期间,就曾与吴振棫、许梿、叶润臣、何绍基、许瀚等人合助训诂学者翟云升《隶篇》成书。他曾与许瀚、何绍基共同审定陈介祺《簠斋印集》,三人的学术成果融为一体。吴式芬还与吴荣光、许瀚合校《筠清馆金石文字》,朱、绿、墨三笔校语,难辨出自谁手,成为学术界佳话。
  更难能可贵的是,吴式芬是封泥的最早发现者、收藏者和研究者,对收藏的封泥进行考释,著有《海丰吴氏藏汉封泥》四卷、《汉泥封考略》三卷。
  后来,吴式芬与同为研究封泥的金石学家陈介祺合作,将各自的研究成果整合在一起,刊印了《封泥考略》十卷,将封泥的研究成果以整体的面貌行世,方便学人查阅,也更具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充分展现了吴式芬宽广的学术胸襟。同时,吴式芬的学术研究也得益于学界同仁的鼎力相助,他的学术巨著《攈古录》、《攈古录金文》收录的金石藏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友人提供的拓片。尤其吴式芬晚年身体多病,加之公务繁忙,他的挚友许瀚协助编撰《攈古录》、《攈古录金文》,使之成稿。
  由于吴式芬立足于家学而不局限于家学,广交博采,以开放兼容的心态从事金石学研究,才取得如此辉煌的学术成就,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大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