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敞开与收缩
2014年08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朱建信
  敞开与收缩,两种心灵状态,哪一种能使人获得更博大因而也更有力量的未来?

  八月,因有一个建军节而容易让人想到军人和与军人、军队相关的文化问题。在世界早已敞开的时代,从不同文化的相互“照见”中,或许能找到一些对我们实现强国梦不无裨益的东西。
  一战临近尾声的1918年4月21日,因把飞机涂成红色而被称为“红男爵”的德军上尉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在击落协约国80架飞机后于索姆河上空被对手击落,协约国士兵纷纷拣拾“红男爵”的飞机碎片,以作纪念。里奇特霍芬,一战空中战场上的战神,仿佛一个神话、一个死亡符号,是协约国飞行员心里的一片恐怖阴影,也是他们心里的大英雄。里奇特霍芬死后,由英国军人牵头组织,神职人员在战地为年仅25岁的“伟大敌人”主持了隆重的葬礼:与里奇特霍芬军衔相等的6名协约国上尉军官,抬着里奇特霍芬的棺椁走进鲜花环饰的墓地,将棺椁送入墓穴后,列队整齐的士兵同时对天鸣枪,向英法俄等多国军人的共同敌人表达最高的敬意。
  如此礼遇敌人,放在我们的传统文化环境里,一定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伟大”这个词就绝对不会给敌人使用。击落了协约国80架飞机,其中除少数飞行员成功跳伞逃生外,大多数飞行员无生还可能,这样“凶残”的敌人还给他买棺材、墓地布置鲜花、鸣枪致敬?最大的可能是用机枪往敌人尸体上狂扫、扎刺刀,再吐一阵唾沫,“给兄弟们报仇啦”!若是古代,除了暴尸、碎尸万段,也不排除“分啖贼肉”的可能性(袁崇焕不是外贼,而是忠于国家的大将军,只是被疑为内鬼,还“万人争食”呢)。战争中两军对垒,在胜负已见分晓的情况下,一方对待另一方的态度——胜方尊重负方还是蔑视负方,负方仇视胜方还是尊重胜方,是各自所属民族与国家的文化特质或性格的反映,这种特质或性格中,蕴含着两个向度的价值和精神以及由此带来或产生的整体性趋强与趋弱的内在力量。
  倘若以国家为单位,问“中国最恨谁”,读小学的孩子都能给出正确答案。近代以来,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家是日本,特别是二战期间,军国主义机器在中国制造过各种各样的灾难。然而那些灾难的制造者亦即日本军人,在战场上也有尊敬对手的习惯。1940年2月23日,曾一度让关东军和“满洲国”头疼的抗联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殉国(系被叛徒射杀),伪满通化省警务厅长、日军大佐岸谷隆一郎说:“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杨靖宇。”在将中国英雄的头颅割下送关东军司令部邀功的同时,日军大佐命人用上好木材雕一“木首”与杨靖宇躯体“合体”装入棺椁,搭建灵棚,于同年3月5日亲自主持了庄严的葬仪,焚香供酒,请日本僧人做过法事后入土安葬,坟前立一木碑,请当地中国书法家写了“伪司令杨靖宇之墓”碑面铭文,碑背书一行小字:岸谷隆一郎——康德七年三月五日立。淞沪抗战中“中国无被俘空军”的故事,据说在日本比在中国流传还广。阎海文驾机到日军阵地上空执行轰炸任务,飞机中弹跳伞后落入日军阵地,日军实施合围要“捉活的”,阎海文用手枪连毙数名日本兵,将最后一粒子弹射进自己的脑袋。日军举行了“慰灵祭”,就近掘墓安葬了阎海文,墓前立碑,碑文是“支那空军勇士之墓”,此事当时不止一家日本媒体报道过。张自忠上将战死前线后,“日军列队脱帽,行礼致敬,棺木盛殓”,立“支那大将军张自忠”灵牌。后来第五战区奉命将张自忠的灵柩沿长江运往重庆,日军获得了情报,下令“空军停止空袭一日”,以免炸弹伤及“支那大将军忠骸”。
  不仅是在中国战场上,在日本国内也有中国勇士的墓碑,且立碑的时间更早。距大阪不远的真田山陆军墓地,就葬着刘汉中、李金福等6名清朝中国军人,他们都是在甲午战争中受伤被俘后死在日本的,和死去的日本军人葬在同一墓地,墓碑上名字前冠有“清国”二字,其中刘汉中的墓碑上,名字一侧还刻有“清军马队五品顶戴”的铭文,刘是甲午战争中受伤被俘死在日本的官职最高的清朝军官。这些中国官兵的墓碑与日军官兵的墓碑形制完全相同,都是日本文化中的“勇士碑”——方尖碑。
  日本军人尊敬中国英雄,为他们的“敌人”置墓立碑,躬身行礼,在我们一些书籍报刊、宣传资料中一般使用的文字是“连凶残的鬼子也不得不低下了头”,在少儿读物中则很可能是“鬼子怕ⅹⅹⅹ从阴间回来找他们报仇”。汉语文字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和暗示性功能,上述具有明显的单一导向性的“描述”和“评价”的后果,是使感性代替理性甚至根本没有理性的读者和孩子不知道敌人也可以是学习的对象,不知道“敌人”忠于国家、无私无畏的精神,哪个国家的人都应该学习。“不得不低下了头”,把敌人对中国英雄的敬意给屏蔽了;“怕……报仇”的意思是“敌人怕”,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人人尊敬,包括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文字透出的信息,除了仇恨,如果说读者还能收获什么,就是跟在后面的那句“勿忘国耻”的告诫,而“被告诫”产生的意义和自己主动悟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后者比前者更能帮助人将内心向更辽阔的维度敞开,吸纳更多的阳光,而不是向更狭窄的方向收缩。敞开与收缩,两种心灵状态,哪一种能使人获得更博大因而也更有力量的未来?
  (本文作者为军旅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