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的生意经
2015年05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木然
  在中国学术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即有一部分学术论文不是通过能力发表的,而是通过关系发表的,或者说学术论文不是个人学术能力的表现,而是金钱疏通的结果,是通过花大价钱买论文发论文的结果。这样的学术,应该叫学术市场。这样的论文,应该叫论文市场。学术论文是交易,而非学术交流。这种现象恐怕也就只有中国才有,称之为中国特色并不为过。只是这个中国特色会让世界耻笑,会让中国学术难以繁荣。
  在杂志发论文的作者,具有两极化倾向。一极是名家,发表学术论文无需花钱,杂志还要请名家发,且有数目不等的稿费,即使发表的论文没有什么学术价值,但因为是名家,也就因此具有了学术价值;另一极是非名家,发表学术论文需要花钱,至于花多少,随着杂志质量而定。所谓杂志质量,也就是杂志的级别。以文科为例,文科杂志质量包括A级、B级、C级、核心期刊、省级期刊、地市级期刊。发表在A级杂志,级别最高,质量也就最高。论文质量本身并不代表质量,发表到最高级别才算是具备了高质量。
  且不说级别最高的杂志,就是文科C类期刊,也就1000个左右。需要发表文章的人数众多,杂志必然成为稀缺性资源。如果不在C类发文章,评起职称来,评起各种奖项来,评起各种荣誉来,也就没有了学术上的理由和根据。发文章与切实利益密切相关,杂志设租寻租,作者把文章当成买卖来做,也就有了巨大的空间和买方卖方市场。尤其是年轻人,职称在向他们招手,但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学术底子薄弱,就不得不寻求学术论文之外的求生之道。
  求生之道就是论文潜规则之道。潜规则之道需要论文作者与杂志编辑进行情感与资金交流,情感交流代替学术交流。如果关系好,资金投入就少,甚至不需要资金。如果关系一般,资金投入就多。同时,资金投入的多与少,与杂志的级别存在着正比的关系。资金投入与作者还有另一层关系。如果作者是官员,资金投入就以搞学术的名义进行,如果作者不是官员,资金投入得个人自掏腰包。如果作者不熟悉杂志编辑一行人,那就寻求与杂志编辑熟悉的人,这熟悉的人就成了中介人。因为多了一个中介人,花的钱也就会更多。
  于是,中国就出现了掮客文化。通过文化掮客,三方得利。如果是通过不认识的网上中介,价格就会高得出奇,甚至出现过这种情况,即在C类发文章出价在万元甚至是五万元以上。当然,这样的价格,一般人难以承担得起。不过,只要有市场需求,终归还是有人出高价的。在级别高的杂志发表一篇文章,评上职称之后,工资就涨了,两年涨上来的工资就把中介费用给补回来了。成本与收益的计算,买论文的人也是精明得很。
  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如果作者有足够的耐心,如果作者保持着学术兴趣,经常写作,文章质量总有从低到高的过程,也总有获得编辑部认可的过程。即使级别高的杂志发表了一些学术水平低的文章,但总体水平还要过得去。毕竟杂志还需要级别,还需要声望,还需要保级,还需要评审,还需要专家与同行的认可。级别高的杂志的编辑,即使与作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通过中介人为编辑本人获得了好处,文章还是需要一定的质量作为保证的,否则,杂志生存也成为问题。
  那些对学术不感兴趣又要评职称的人,不得不另谋他途。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花钱买论文、花钱发论文。花钱买的论文必须是质量比较高的论文,这样,文章才能发出来。论文写作市场和论文买卖市场的出现也就势在必然。论文枪手就是论文卖方的主体,这些人或者是职称已经评完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再写论文已经没有什么用,何况这部分人本来就没有把论文当回事,只是把论文当成评职称的手段,而不是为了追求学术自由。这些人或者是为了进行各种不同的、名目繁多的利益交换的人。这些人或者是为了生存的人,比如大学的个别博士生,他们通过中介在网上卖论文。这些人或者写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卖论文,以写论文卖论文谋生。论文的买卖价格,要视杂志的级别和文章的质量而定。
  人们经常说,中国的论文世界第一,中国的论文垃圾也是世界第一。如果论文市场一直按照这样的路走下去的话,那么中国的文化大国梦也就真正成了梦。如果对大自然动物保护来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那么借用到中国的学术界也可以说,没有买卖,就没有对学术的伤害。禁止学术买卖,就是禁止学术伤害。只是,在目前的学术背景下,禁止对学术伤害的路,实在是太难走了。
  (本文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系博士生导师,网络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