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被侵权的事件多数忍气吞声
每年仅100多残疾人寻求法援
2015年05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5月5日讯(记者 李榕 见习记者 李慧) 5月5日,德州市启动“残疾人普法维权宣传周”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法律援助,接受残疾人群体的援助申请。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持证残疾人91442名,受残疾人维权意识弱、法律援助知晓率低、真正走上法律程序的少等因素影响,每年寻求法律援助的持证残疾人仅有100多例,多数仍是因工伤致残的民工要求赔偿的。
  5月5日上午,“残疾人普法维权宣传周”活动走进南龙国际社区,残疾人在家属的陪同下陆续到场,向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的3名律师咨询自己遇到的问题。68岁的张玉凤去年因病导致半身不遂,一直都是女儿在照顾,小儿子对她不闻不问,她想寻求帮助。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现场解答了关于子女赡养义务的法律规定,并帮助张玉凤办理了法律援助相关手续。
  “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要针对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职工、低保户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但是收效甚微。”在赵晓明律师的印象中,承接的残疾人援助请求多数是因工伤致残的民工要求赔偿的,都是出了很严重的事故才会寻求法律援助。2010年,陵城区的常先生为德州一家发包单位建钢结构车间,但该发包单位未寻找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找了两个个人承包,常先生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从钢结构车间房顶掉下,腰椎以下瘫痪、胸部以下无知觉、腿部截肢。但两个承包单位均不承认常先生为自己所雇佣。作为特派律师的赵晓明接到援助案件后,对案件进行了详细了解,并经多方努力,最终判决两名雇主支付常先生80余万元。
  据了解,德州市现有持证残疾人为91442名,每年寻求法律援助的持证残疾人仅有100多例,多数仍是因工伤致残的民工要求赔偿的,全市约有上千件,占每年受理法律援助案件总量的三分之一。德州市司法局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分析称,一方面咨询事项的多,真正走上法律程序的少;此外,残疾人维权意识弱、法律援助知晓率低等,发生被侵权的事件多数忍气吞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