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2017年09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冯小刚的新片《芳华》未来得到什么样的评价还不好说,但《芳华》以60后一代人的青春故事,展现了一个关于美好、善良、真诚以及英雄的上场、落寞的刹那芳华的故事,一度让人产生恍若隔世的感觉。或许,《芳华》无限接近于冯小刚导演心中那个最好的电影。
  本报记者 倪自放

60后的青春不是自恋
  同是1958年出生的导演冯小刚和编剧严歌苓,讲述了60后一代人的青春往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某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乐于助人、质朴善良的刘峰;从农村来屡遭文工团女兵歧视与排斥的何小萍;“意外”离开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团,参加了残酷的战争,在战场上继续绽放着血染的芳华。他们感受着集体生活的痛与暖、故人的分别与重逢,还有时代变革之下,每个人所经历的不同的生活。
  没有看过电影和原著小说的人,一度认为《芳华》就是60后的自恋。这种自恋确实存在于电影的部分环节,比如以极其美丽的逆光表现青春女性之美,比如以画外音讲述的陈旧形式推进故事。
  但随着故事的推进,这种时而闪现的自恋不再是主流,代之以对人性美好、善良、真诚的颂扬。相对于原著小说对人性自私的深刻揭露,电影《芳华》温暖了许多,但这不妨碍导演聚焦人性的成长。刘峰在文工团被称为活雷锋,但他暗恋着那个叫林丁丁的文工团歌手,怕影响对方进步一直未敢表白,最后表白时却被当作“流氓”,被迫离开文工团。
  同样凸显人性之变的还有何小萍,她从小就不被尊重、不被善待,因母亲改嫁被迫改姓,她原本以为,当了兵就可以结束这种日子了。一个善良努力但不擅长与人相处的姑娘,突然进入文工团,显得格格不入。女孩们带着恶意,让她成为所有人的笑话。这段时期,对她表示过善意的只有穗子和刘峰。刘峰的善良,让她滋生出对他的爱恋。刘峰被迫离开后,小萍最终对文工团心寒,自断前途,半自动地退出了这个集体。
  有那么几个段落,文工团的青年男女们,无论是被揶揄的,还是欺负人的,最后都走在一条人性轨道上,他们许多时候被社会抛弃了,却找到了人性的真诚和善良。
刹那芳华有史诗味道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电影最后以韩红演唱的经典歌曲《绒花》结尾,这首创作于1979年的歌曲,实际是《芳华》的一个分界点:电影里1979年之前文工团里是青年男女的成长,而电影的后半段开始于字幕,“1979年,西南边境”,走上战场的电影主人公,在这场战争中成为英雄,刹那芳华,在这一刻有了史诗电影的味道。
  在史诗故事推动的过程中,冯小刚没有吝啬煽情。在西南战场,16岁的重伤员向护士小萍讲述家事,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如果牺牲在这里,请告诉姐姐们轮流来祭奠,不要告诉父母。炮火来袭,小萍用身体护住重伤员……文工团要解散了,文工团的全体人员在礼堂里唱起“送战友”的歌曲,时代在改变,“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这样的说法却有几多悲凉。
  电影的最后,1995年,刘峰和小萍相会在战友的墓前,小萍问,“过得好吗?”刘峰说,“比牺牲的战友,我是好多了。”一句话,让人回望多年前那群文工团的青春男女的生活,恍若隔世,人生不仅是隽永。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