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时许,孙京金终于得到片刻休息,从随身的包里翻出感冒药。 本报见习记者 王小会 摄
大家就在这样的小床上睡觉。
本报见习记者 王小会 摄
深夜,喧闹了一天的城市在寒风中安静下来,而位于铁西路的黑马农贸批发市场里,依然灯火通明,叫卖声讨价声不绝入耳。
凌晨3点,室外最低气温已到零下。五号批发市场内一辆半挂车的摊位前,上半夜刚从青州开车赶来的菜贩孙京金,穿着厚厚的绿色棉坎肩站在车厢里,一次又一次抱起几十斤重的尖椒袋子,向车下的伙伴递去,因为寒冷不断打颤。卖菜的铁棚子外还隐约有星星在闪烁,他们一天忙碌的生活已经开始。“每天可以睡6个小时,不过要分成好几段睡。干十四年了,都习惯了!”孙京金憨厚地说。
3时25分,黑马农贸批发市场里开始热闹起来,孙京金的妻子温连叶睡眼惺忪地将灰色的棉衣外套套在身上。“90%以上的菜贩都在车上睡,车上挤不开了就在外面搭个小床,拿件衣服蒙着头睡。”温连叶说。当她拆开编织袋取出长茄子时,精神一下子振奋起来,只见她支好铁架,将塑料袋固定在铁架上,双手熟练地将长茄子整齐地摆放在塑料袋内,不到两分钟,一提长茄子已经打包好。“摆得仔细点,瞅起来更好看。好卖啊!”
4时左右,批发市场迎来了售菜的小高峰。前来批发蔬菜的商贩们穿梭于各个摊位之间,菜商也忙碌地招揽客人。河北泊头的商贩小吴拿着手电筒向孙京金和温连叶挥了挥手,“今天尖椒多少钱啊?”“8毛的、9毛的、1块的都有!”孙京金告诉记者,菜价每天不一样,雨前雨后不一样。
昏黄的灯光静静地洒在孙京金的摊位前,来自河北、平原、禹城等地的小商贩,戴着手套,举着手电筒,熟练地一袋袋翻检着新鲜的蔬菜。由于常年在这里卖菜,孙京金已经跟很多商贩熟识,往往只是简单的几句交谈,商贩们就订货拿菜。选好菜,称重,付钱,装货,一单单生意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孙京金告诉记者,他跟很多批菜的商贩已经成了朋友,不会给他们缺斤少两,价格相比之下也会比较公道,“做买卖靠的还是信誉。”
也有不熟悉的商贩会仔细挑选。孙京金用一把小刀将装满尖椒的编织袋在中间部位划开一个小孔,商贩通过小孔将里面的尖椒一个个拿出来查看。孙京金说,“1块钱的价买了8毛钱的货,商贩以后肯定就不来买了。”
5时20分左右,批发市场里的商贩少了很多。“感冒好几天了,难受!”趁着空暇,忙碌了两个多小时的孙京金终于得到片刻休息,从随身的包里翻出感冒药。“一宿一天地卖菜,感冒是常事儿。”
摊位前的蔬菜已经空了一大半,孙京金上车卸货,将成袋的蔬菜摆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第二个小高峰。6时左右,周边不少散户前来进菜。天刚微亮,前来进货的车辆不时传出几声鸣响,孙京金和温连叶夫妇继续一天的卖菜、配货生活,一直持续到当日晚8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