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信封的记忆
2015年01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姚洪霖
 
  前几天,小弟在老家的旧相框后面发现了这个信封。信是国共内战时期我大哥从国民党济南青年教导纵队被俘后加入华野十三纵队,一路南下在江苏短暂留守时寄回来的一封平安家信。
  那时候,晚辈对长辈是不能直呼其名的,所以信封上写了寄信人的名字为收信人,这也是约定俗成的一种书写格式。这是大哥离开济南后的第一封家信,对于全家来说特别珍贵。记得当时,信的内容曾被反复地读念。
  特别是母亲,她自己不识得几个字,老是让父亲念给她听。她老觉得读的信给落下了什么,怎么就这么短短两句话?其实,看这个信封长不过12厘米,可以想见这是当时仅能找到的一点废纸,自己糊成的一个极不规范的信封。里面的信纸当然更小,内容也不过三言两语。在那种战争环境中,只要人活着,家里能够收到他寄来的信,这本身就能说明一切了。可母亲想知道儿子从头到脚的一切状况,似乎只有大哥从信里走出来,她才能放心。这也难怪,因为在济南解放的炮火中,母亲刚失去了一个儿子——我的四哥。
  看信封后面的邮戳,发信地和时间为:“江苏渔溝,(民国)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一日”。邮戳中的年份肯定不对,当时已是1949年,也就是说,从1947年后,处在国民党淮海战区的渔溝邮电所就没有再动过邮戳上的年序。到发信时,淮海战役已结束两个多月了,只把“民国”去掉,年序仍未改动。当时收信地济南已解放半年多,前方,渡江战役正在紧张地准备中,南京尚未解放。信封上的来信地址,是当时唯一能和大哥联系上的希望,所以,这个信封就被家人小心地“藏”了起来,一直到现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