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村惨案76年祭
——悼念战友崔崧烈士
2015年01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纪毅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这胜利是在血与火的八年抗日战争岁月中,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这诸多的英雄中,就有一位在敌人的屠刀之下宁死不屈的女烈士——我的战友崔崧。
  我于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春从军校去夏甸镇做发动群众参军参战的工作。1939年秋天,我由夏甸镇调去胶东区党委党校(掖县三元乡上庄村)学习。崔崧同志是女生班长,她红红的脸庞,水灵灵的眼睛,穿套银灰色军装,显得朝气勃勃。崔崧是来自烟台的青年学生,在她身上却并没有城市女学生的做作和娇气,有的是满腔的革命热情和深厚的阶级感情。她生活俭朴,能吃苦耐劳,夜间站岗放哨,行军宿营,白天读书学习,终日乐呵呵的。她是初中毕业,在当时也称得上“有文化”了,但她并不满足,在党校如饥似渴地读书,追求革命真理。
  我和崔崧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崔崧讲她在烟台芝罘医院工作时,因不堪日本鬼子对女护士污言秽语,毅然离开医院到了崇德女中去读书,1938年冬天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奔向了抗日根据地,参加了抗日队伍。她曾在胶东青联任少儿部副部长,常谈起她在胶东青联的恋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可惜她没有等到胜利的到来。
  由于当时区党委机关和《大众报》报社均在三元乡,日寇把三元乡作为重点反复扫荡。1939年12月9日我接到调令去五支队宣传队,当晚连夜行军至铁矿寺,第二天早上隐约听到枪炮声,接到鸡毛信,得知党校和报社在向三元乡河南村转移时与敌人遭遇,伤亡惨重。我离开党校不到一天,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刻冒着刺骨的风雪奔向河南村,在离村不远处模模糊糊看到一排排白皮棺材连成一片。我疾步向前,当我走到这些棺材前,看到雪地上洒满了死难烈士的鲜血,此情此景使我不禁失声痛哭起来。乡长、妇救会长还有党校的几位同志带我走进一间小草屋,只见一盏小油灯忽闪着,屋里坐卧着几位满头满脸都是鲜血的伤员。妇救会长告诉我,这间屋里都是受伤的女同志,我抢前一步,首先看到的是衣洛夫同志(1985年在青岛去世),靠在她身旁的是王勇同志,她身上被刺了五刀,头也被砸伤,我安慰着负伤的同志,听她们讲述了与日寇血战的经过。
  12月9日上午,日寇敌机开始空袭,根据区党委指示,下午党校和报社组成一个临时行动大队,由报社警卫连连长龙飞任大队长,党校校长李辰之任政委,天黑后向招远方向转移。没想到天黑迷了路,走了一夜也没走出三元乡,天亮前到了河南村,日寇马队发现后包围了村子,并占据了村南的小山头。临时行动大队在校长李辰之和社长阮志刚带领下开始突围。鬼子占领着制高点,轻重机枪、小钢炮一齐压过来,还放了毒气弹,我们的同志只有十几支枪、几颗手榴弹和大刀片,在与敌人拼死搏斗中伤亡惨重,校长李辰之等党校27位同志、社长阮志刚等报社34名同志壮烈牺牲。
  在死难烈士中有我在党校时的好朋友崔崧和曲钦。惨案发生后,附近几个村庄的乡亲们抬来了61口棺材,把烈士们安葬在河南村东南的山冈上。第二年清明节,胶东区党委在河南村隆重召开追悼大会,会后在烈士墓地立起了河南村战役烈士纪念碑(原碑现移至莱州烈士陵园)。
  1941年初春,我从八路军五支队三团调往西海指挥部,路过费县时,村长带我去了村旁的小河,含泪讲述了崔菘和曲钦牺牲的经过:崔菘和同学曲钦一起不幸落入入魔掌,敌人见她俩年轻漂亮,软硬兼施,妄图使她们屈膝投降,她俩紧紧地抱在一起,痛斥无耻的敌人。凶狠的敌人把她们的手脚反绑着,拴在马后拖着跑,妄图把她们带进城充当宣传品,她们不绝口地大骂敌人,硬是不肯走。敌人实在拖不走她们,最后把她们枪杀在村旁的小河边。老乡们都说两人真是好样的。崔崧牺牲后,唯一的遗物是口袋里的一块高粱饼子。崔崧牺牲时年仅18岁,遗体安葬在河南村烈士墓地。
  我同崔崧同志相处不到半年,她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76年前,我和她在党校共同学习抗战理论和讨论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平日里相互帮助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