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日照·海边旧事之五
杆秤
2015年01月15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田文阁
“不识秤花,难以当家”。旧时,这是大户寒门教子课孙的祖训。
那么,什么是秤花?秤,又是啥时候、谁发明的?
(一)
“得罪了队长干重活,得罪了会计笔尖戳,得罪了保管错秤砣,得罪了掏大粪的两勺作一勺,得罪了大队书记好事没我的”。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一个顺口溜。
那时,生产队里分粮,使的是称二三百斤的大抬秤,保管一个人掌秤砣,手指头往那边稍一偏,十斤八斤就没了,这可是庄户人家两三天的口粮。
小时候,偶尔赶夹仓集,路过一个摊后,父亲总是嘱咐:这家使“鬼秤”,祖辈就耍秤杆,玩八根系子――盘秤的提系、砣系、盘系,算起来一共八根。这八根系子,耍秤杆的,哪一根都能弄出点花样来,二两的盘子当一两,人家十两一斤他九两,秤星秤砣朝里朝外点点,手指头一提一按,十两顶多给八两。这些人还特会吆喝,能把湿的吆喝成干的,咸的吆喝成甜的,坑死你,还得说他好。
另说是西乡一个人赶将帅沟集,出门前在山神庙许愿,求称秤时,山神爷给挑挑秤杆,就是把八两称成一斤。结果,明明在家称好的一斤,过秤时怎么称也就七八两。这便宜没赚成,还惹了一肚子晦气。回村时埋怨山神爷:山神爷,山神爷,我求你挑挑秤杆,你怎么净拽秤砣。这,传的是南湖许家庵村。
海边的孩子都听过秤砣浮水的老呱,说是早日里一个青年赶集,过江时,天刚拢明,日头还没出来,一不小心,秤掉到水里了,他顺势一抓,没抓到,秤砣还浮在水面上,像在漂。他又伸手,一把抓住秤砣,几乎就这一瞬间,水里蹿出了一只手,就听年轻人“啊――”的一声,还没喊完整,就一头栽进水里。等捞出来,还紧攥着那个秤砣。每啦到这里,老人都叹息,年轻啊,太年轻,见世面少了,哪有秤砣落水不沉的理?这是要活人命啊!那里淹死过人,投胎时得先找个替死鬼,三年找一个。
农村还有许多秤砣的歇后语: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蚊子咬秤砣——好硬的嘴;秤砣盐咸菜——一言(盐)不尽(进);鼻子上挂秤砣——抬不起头来;老鼠偷秤砣——倒贴(盗铁),等等。
这些呱听多了,每当见了秤砣,就觉着浑身冷嗖嗖的,好像那里边有双眼在往外瞅……
(二)
1978年,十四岁,到巨峰上高中,每星期来回时走高兴或涛雒,这都是公社驻地,早晚小市,腥鱼烂虾、萝卜白菜,都得使秤称。街上有秤店,卖秤、修秤,也做秤,里面都挂一个匾,写着四个字:天下公平。
大集上还有修秤的,那个仔细,就像一个老学究。怎么看,也和耍秤杆的挂不上边。
多年后翻老书,才弄明白,这使秤的和做秤的,是两码事。
杆秤,也叫手提秤。两千多年前的夏代,古人就发明了原始天平――“权衡”。“权”,是砝码;“衡”,为杠杆。在杠杆正中设支点,一端悬被称物,另一端挂“权”,用来称轻重。这结束了先人买卖时肉眼估重量的历史,开创出一个公平交易的时代。
“权衡”一词,“权衡得失”、“权衡利弊”、“权衡轻重”这些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
传说,鲁班以南斗六星主生、北斗七星主死作为秤杆的标记,一颗星就是一两,十三颗星就是一斤。
也有老人这样解释:称秤时,手里提的那根绳,叫“秤毫”,约秤要明察秋毫。秤杆,叫“衡”。秤砣,分石砣、生铁砣、铜砣,叫“权”。“权”,属星宿,主雷雨之神,不风调雨顺,老百姓能安康吗?秤杆上代表刻度的小星星,都上应着天上的星宿。那定盘星,是告诫世人要足斤足两。称物,先要称一下自己的良心。欺天负人,神明也不保佑。别以为缺斤少两占便宜,头顶三尺是神明,命都没神保佑了,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不该好好权衡、权衡?
据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统一度量衡,又加上“福、禄、寿”三星,成十六星,定十六两为一斤。秤花分十六等份,俗称“十六粒花”秤。“一斤十六两,半斤八两”的说法,就出自这里。
那“天下公平”四字,就是始皇帝亲笔写的――秤虽小,可以称人心;利虽高,不取无义之财。
这么说吧,秤杆上的前七颗星,是北斗七星,告诫人们用秤时心有方向,不可贪财迷钱、莫辨是非;中六颗星,是南斗六星,代表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提醒大家用秤时要心居中正、不可偏斜。最后三颗星,分别是“福”、“禄”、“寿”――秤上亏心不得好,给人称东西时,少一两损福,短二两减禄,缺三两夭寿!
多给人家称几两,那就是给自己添寿、加禄、增福了……
(作者为著名学者、日照市太阳文化研究会监事长、《日照企业文化》杂志副总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