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窗花剪出年味儿来
本报小记者体验传统手工技艺
2015年01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小记者展示自己剪纸作品。
     本报11月14日讯(记者 许君丽) 新年临近,为让小记者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感受剪纸的魅力,11日,本报30余名小记者走进前进社区,跟威海市剪纸协会会长毕爱香学习剪窗花,体验传统手工技艺。
  “这是一只大公鸡。”“这是一位漂亮的阿姨。”“没想到一张红纸可以变成这么多活灵活现的艺术品!”……当日上午9点,一走近环翠楼街道办前进社区,小记者们便被墙上挂着的那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剪纸所吸引,这些都是毕爱香会长的作品。毕爱香是威海剪纸艺术的领头人,曾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应聘为“共庆中国年,齐鲁文化走进韩国”访问团民俗教师,先后赴韩国首尔、釜山、仁川等四个城市的五所中小学主讲剪纸、面艺课程,颁发了荣誉证书。毕会长告诉小记者们,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中国古老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而她自己本人从小就对窗花印象深刻,每次剪窗花都会想到自己的母亲,那是一种很深的情结。
  开剪之前,毕会长先为小记者们讲了窗花的特色,她说,窗花是农耕文化的特色艺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接着,毕会长和前进社区计生协管员戚道娟、宋文敏两位老人一起手把手教小记者们剪窗花。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小记者们年纪都比较小,为了让他们更快更好的剪出像样的作品,毕会长提前准备了打印好剪纸样子的白纸,把白纸放在红纸上,用不同的手法就可以剪出窗花。小记者们人手一张纸样,一张红纸,在家长的指导下一点一点摸索着剪。
  小记者孙士林挑的是一个金鱼的窗花样子,剪鱼头的位置时一切顺利,可剪到尾巴的时候用力过猛,一剪刀下去半条尾巴剪掉了。不过他没有放弃,接着把身上的鱼鳞也一片片剪出来。拿着自己的半成品,孙士林笑着对记者说:“虽然这次我没有剪好,不过回家之后我一定要剪出来一个完整好看的。”
  小猴子、小金鱼、大鲸鱼……小记者们耐心细心的慢慢剪,一个个漂亮的窗花成品终于剪好了。南北各地农村在纯洁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小记者们都嚷着回家要把自己的作品贴到窗户上,为家中增加一份节日的喜庆。让孩子参加这次活动,很多家长都很高兴,纷纷表示活动既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增长了知识,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