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速师”创建始末
2015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第六速师一角
  第六速师创建地山阴小学。
  第六速师校领导。
  当年第六速师师生合影。
     朱家峪古村的山阴小学创建于抗战时期,中规中矩的四进院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所学校解放后却是“淄博专区第六速成师范”的首选之地,速成了一批教学骨干,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翟伯成                     
首选“教育村”朱家峪建“速成师范”
  胡山北麓,有个群山环抱的秀丽村庄,北有文昌阁耸立于两山之间,南有魁星楼雄踞文笔山巅。魁楼、文昌阁相距约千米,南北呼应,蔚为壮观,这就是被称作“教育村”的朱家峪古村。该村因“重教育人”而闻名胡山南北,绣水之滨。抗日战争时期,在朱家峪兴建的四乡中心国民小学,即现在的山阴小学,其规模、影响在章丘山区首屈一指。山阴小学建于抗战时期,由国民党地方武装势力掌管。
  解放后,农村乡镇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但师资严重不足。国家政策鼓励在广大农村兴办简易师范学校或速成师范班,以短期训练方式来培养教师,为教育部门快速培养一批师资力量。为此,淄博专区统筹安排,在章丘成立“淄博专区第六速成师范”,简称“第六速师”,尽快培训一批小学教师。校址即设在朱家峪村(现该村山阴小学旧址),校长由当时县长李国栋兼任,后由县文教局长李明治兼任。副校长黄凤池(后任章丘七中、四中等学校校长,一生建了七所学校),主持校务工作。教导主任景甦(后任山东大学教授),兼一班班主任。教师有:康廷佐(教政治,后任宁阳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张富民(任二班班主任)、李仁甫(任三班班主任)、马丹臣(教教育学、后任章丘县政协副主席)、毕友萍(教美术音乐)、杨守甫(教理化)、张兆坤(教体育)、教务员张承恒(后任县委宣传部秘书、县教委主任、市政府办公室主任)。
  这些人可以说是当时章丘教育界的一批精英人才。学校于1951年筹备,1952年春节后招生。第一届招收三个班150人。招收对象为社会年轻知识分子和一部分高小毕业生。招生面向社会,通过考试,择优录取。食宿由学校承担,学习课程系初师教材。
  据山东大学教授景甦回忆,第一届比较成功,学生学得较好。第二届没有毕业就分配到基层当老师,大部分去了章历彩石乡。第一届按省里要求是培养粮食系统干部,毕业学生大部分分向聊城地区。据景甦教授说,有100名学生分到聊城,只有50名留在章历和章丘县。

教学先进,速成一批教学骨干
  在校期间,老师教学认真负责,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虽然学习时间较短,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部分学员参加工作后都成了学校的骨干,可谓章丘首批公办教师。如:王宝德,任寨子区老师党总支书记;李恒丰,先后任南皋完小校长、七中党支部书记。刘本习、李俊杰、李宗度、程自宁等,都担任了完小校长。刘思民也于1959年被调任十四中教导主任(未到职),又调到文教局任教研室副主任。还有一部分学员转为国家干部,另有一部分如李孝方、孟繁禄等,成了大学教授、专家、工程师。
  除了学习语文、数学、教育学教学法以外,学校各种活动也很活跃。如为配合抗美援朝,学校组织了大型宣传队伍,下至周边农村,通过演讲等形式,声讨美帝的侵略罪行,动员群众捐款捐物,支援志愿军。
  为配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校师生还帮助驻地群众消灭老鼠、蚊蝇,搞环境卫生。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学生们在村东场地上搭了戏台,晚上吊上汽灯,为群众演出节目。上演的大型剧目有《刘胡兰》、《王秀鸾》等。根据刘思民回忆:“在演出剧目《刘胡兰》中,由我扮演恶霸地主刘汉三,因化妆问题挨了批评。当时毕友萍老师化的妆,上台前,我感到化的形象不够凶恶,便偷着改化了一下,把眼睛改化成三角形,把眉化得粗粗的,看上去更显得凶神恶煞。演出后老师批评我:谁让你改化的,这样太夸张了,没有真实性,就失去了艺术的感染力。至今记忆犹新。”
  根据上级指导和教育事业的需要,第一届学员于1952年秋后提前毕业,分配到各小学任职,大部分分配到粮食部门工作。第二届于1952年秋季招生后,时间不长,形势发生了变化,专署有人指出第六速师教育冒尖,不久停办。学生未完成学业便于1953年中期提前毕业走向社会,毕业学生大部分分配到了聊城等地的粮食和银行系统。至此,第六速师完成了历史使命。
  (作者系章丘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市文联副主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