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首次冬至祭孟
2015年04月2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2014年12月22日,中国农历冬至当天,近200名孟子后裔及民间代表齐聚邹城参与祭孟大典,孟子第75代嫡次孙、孟氏宗亲联谊会原会长孟祥居担任主祭,随着通赞一声“启扉……”,甲午年冬至祭祀亚圣孟子大典正式开始。参加祭祀的全体人员正衣冠,表情肃穆,穿过参天古树,沿着神道缓缓步入孟庙。伴着现场演奏的邹鲁传统礼乐,主祭、陪祭、乐舞生分别就位。一场再现2300多年前冬至祭孟大典原味再现。
“首倡仁政,岩岩泰山……邹鲁再兴,当如公言。”主祭官高声诵读祭文,祭文颂扬亚圣孟子功德,追思孟子对中国和世界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表达后人的崇敬怀念之情。
冬至是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气,也是孟子逝世的日子。据《孟氏宗谱》记载,公元前289年孟子寿终,享年84岁。孟子故里乡亲们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素斋并隆重祭祀孟子。久而久之形成了邹城延续至今、独具特色的“冬至废礼”习俗。
据本次大典的陪祭,邹城民间文化学者董伟介绍,冬至祭孟由来已久,但自1948年孟子嫡系后裔孟繁骥离邹迁居台湾后自行终止。尽管多年来,海内外均有不同形式祭祀孟子的活动,但在冬至祭祀孟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尚属首次。
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米怀志是本次冬至祭孟大典组织者,他志在系统恢复传统儒家礼仪,今年在恢复推出成人礼、乡射礼等儒家礼仪及孟母教子传统剧目的基础上,米怀志组织邹城本地的文化学者和一批文化爱好者,经过系统的研究挖掘和排演,终将冬至祭孟大典重新推出。
◥ 冬至祭孟现场。
“启扉……”2014年12月22日,一场冬至祭孟大典在孟子故里邹城举行。此次祭孟不仅再现了2300多年前的冬至祭孟大典,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冬至祭孟活动既不同于家祭,又有别于公祭,而是以民间祭祀孟子的形式进行,并力图将孟庙的祭孟活动常态化,以此来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恢复常态孟庙祭孟活动
孟祥居是孟子第75代嫡次孙。作为本次祭孟活动的主祭,在一个多小时的祭孟大典中,他对每一个礼仪细节都力求精准到位。“祭孟活动,既体现了对孟子的尊重,也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作为孟子后人,孟祥居已数不清到过孟庙多少次了,但每次来,孟祥居仍难掩其激动之情。“弘扬孟子文化,传承家族文明,正是孟氏全体族人的责任。我们作为后人,应该以身作则,汲取孟子思想精华,积极参与推广,让更多人接触到孟子文化。”在孟祥居看来,通过祭孟大典,就是把原汁原味的把礼乐文化传承下去,把孟子的思想精华,一代代传承下去。
本次冬至祭孟不同于官方大规模的“公祭”,也有别于宗亲“关起门来”的“家祭”,而是一次民间的“共祭”。祭孟参礼者既有孟氏宗亲,也有孟子学生徐辟的后裔;既有当地文化学者和传统礼乐爱好者,也有为邹县古城开展历史记忆研究的浙江大学团队;既有当地普通群众,也有外地游玩孟庙的游客;既有来邹开展惠民演出的山东话剧院演职人员,也有来邹洽谈业务的外地客商。
陪祭和羽祭人员也不再像家祭孟子那样,只是由孟氏宗亲组成,而是包括了异姓学者和普通群众。举行祭祀仪式之前,明确要求祭祀人员遵照礼制素食忌酒。活动结束时,参加祭祀活动的人每人分得一块胙肉,以示敬意。这些做法,是对祭孟活动的一种创新传承,具有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意义。以这次民间祭祀为起点,邹城市将在孟庙、孟府、孟林、孟母三迁祠等处,全面恢复冬至祭祀孟子,并逐步恢复春、秋丁日祭祀礼仪,实现祭孟仪式的常态化。
本报记者 黄广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