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剥皮机频频咬伤粮农手》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贵在坚持
2015年04月2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伤者家属向记者介绍当时出现事故的情景。
本报记者 李德领
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也正值玉米收获的季节,不少粮农会用小型玉米剥皮机为玉米剥皮,这种价格不贵的机械在给粮农带来便利的同时,却又频频惹祸。短短7天时间,仅菏泽博爱医院一家医院就诊患者就达到100余例。
原本是帮助粮农秋收的工具,缘何成为他们受伤的“罪魁祸首”?记者了解到,粮农们受伤的原因基本一致:在使用玉米剥皮机时,玉米皮被转轴卡住,操作者在未断电情况下去掏时受伤。他们轻者造成皮肉损伤,重者手指被绞断,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这种伤害不亚于一场车祸。而2013年同期,这家医院收诊的因玉米剥皮机受伤者也多达80余例。
说实话,当初接到这个线索时,并没想立即去采访,因为每年秋收期间都会有粮农受伤,但当到达菏泽博爱医院时,看到一伤者因操作使用玉米剥皮机时出现失误,导致四个指头全被“咬”断,询问下才了解该机器是在镇上一家机械类门市上购买,购买时没有产品合格证,也没见生产厂址,连使用说明书都没有,操作时竟然是自己琢磨着使用。在采访医院其他伤者时了解到,受伤的粮农所购买的机器多数都是三无产品。
第一篇稿件出炉后,原以为报道到此为止,之后省版编辑雒武、刘海鹏老师打电话让去一伤者家还原现场。在伤者家中,记者看到让伤者受伤的机器,上面不仅没有厂名、厂址等信息,机器连着一条一米的电线和插头,将插头插到插座上,机器就会启动,连开关都没有,若要机器停止运转,只能将插头从插座上拔掉。而伤者受伤的原因就是机器正在运转,由于卡住了玉米皮,伤者用手去掏,这样悲剧就发生了。
如果单纯因操作不当而导致事故发生,显然说服力不足,粮农也不该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粮农受伤甚至致残,厂家决不能以“操作不当”一言以蔽之,农民的安全知识和意识是应当提高,而有责任感的媒体更应当锋芒直指伤人农机的设计、制造者,追问生产环节及监管、处罚等制度缺陷,倒逼伤人农机从源头上进行安全升级。
在菏泽牡丹区一只有340余户人家的村庄,就有200余台玉米剥皮机,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机器大多在乡镇购买,且在购买时多数都没有发票和使用说明书,也就是在采访中,恰巧遇到了牡丹区宣传部的领导进行包村活动,原本想“暗访”,最后却导致宣传部门人员一直在身后跟着。幸好也没过多为难,还给安排了农机部门进行采访,算给帮了“大忙”。
由于本报连续报道了玉米剥皮机频频咬伤粮农手的稿子,据农机部门人员了解,近日不少媒体均到该单位进行采访,农机部门也正在对玉米剥皮机伤人事件进行市场调查,到底是在设计上还是管理上出现的问题,是个值得商讨的课题。后来有人打趣说:“原本不受重视的部门,这次这么多媒体单位进行采访,应该会很受宠若惊。”
看着踏破门槛的记者们,农机部门也觉得很无奈,菏泽目前还没有生产这种剥皮机的厂家,机器多是从外省进来的。玉米剥皮机等农机的监管主要由几个职能部门分管,生产归质监部门管,销售归工商部门管,而农机部门负责使用和维修。正是这种多头管理,让许多“三无”农机实际处于“无人管”状态。
本报全省率先介入展开报道,而后全省联动持续追踪,省版记者戚云雷采访到省相关部门。报道进展很顺利,山东卫视、中央电视台看到本报报道后均派记者赶来,与本报一同展开深入报道,省政协委员钟国栋还就该事件写成议案提交即省两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