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传忠和他的“松棠石屋”
51岁的他一直在追梦的路上文/片本报记者陈静
2015年04月2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俗话说,“五十而知天命”,快到退休年纪的韩传忠却没打算歇下来,他建起了农场种植景观树,并在农场中建成了“石屋”,将几十年间从全国各地搜寻来的石头放置其中。韩传忠曾经从事过兽医、广告行业、演出行业,但今年51岁的他,从未因为职业变更放弃过自己的爱好和梦想,不论是青年时代的摄影,还是中年时期迷上的石头,他一直在追梦的路上,从未停歇。
80年代,他在家人的
反对声中玩起摄影
上世纪80年代物资匮乏、信息闭塞,生活在农村的韩传忠通过报纸、广播的方式,逐渐迷上了摄影,在那个年代摄影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当时莱芜的照相馆并不多,私人有相机的更少见,家里人对我买相机这件事都不赞成。”韩传忠告诉记者,家人觉得他应该找个稳定工作,买相机拍照是不务正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心纠结,韩传忠四处筹钱,跑到泰安买了一部上海产的海鸥牌120型相机,“那部相机270元钱,当时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0块钱,那时候我刚毕业还没有上班。”韩传忠的海鸥牌相机是纯手动的,虽然后来陆续更换了多台相机,但这部“启蒙”相机他至今保留着,“看到这部相机,我就想起以前,就会看到自己曾经的梦想,这样我做事情才有干劲。”
有了相机,韩传忠就开始自己摸索着学习摄影技术、自己洗照片,他看的最多的摄影书籍是从前苏联翻译过来的入门版,凭借着书上的指导,他开始带着相机记录下生活的点滴。到照相馆里洗照片的成本高,韩传忠又开始自学洗照片,“我跑到泰安买了冲照片的设备,把屋里的窗户上蒙上黑布,由于没有红色的灯,冲洗照片时我只能抹黑操作。”
前段时间韩传忠回老家,邻居家的古稀老人指着二十多年前的一张照片对后辈说,这是当年韩传忠给他拍的,“80年代的生活单调,照片是记录生活最好的方式。”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韩传忠只能暂时放下摄影,但是无论走到哪,他都会带上相机。
为了搞好养殖,
曾当大学旁听生
1992年,韩传忠当起了养鸡场的兽医,通过和老师傅的交流他了解到,当时兽医技术员很稀缺,莱芜暂时还没有,“通过多方打听,我了解到农业大学里头有专门的学科,我就萌生了去大学当旁听生的想法。”现在回忆起当年求学的经历,韩传忠感慨万千,“那个时候要骑3个小时的自行车到泰安,每周我都去,一呆就是半天。”刚到大学旁听时,韩传忠就遇到了阻碍,“第一回去人家不让进,第二回和老师说明来意以后,才开始了‘求学’之旅。”
虽然旁听的经历已经过去20多年,韩传忠还是记忆犹新,第一次进到大学课堂,老师就给韩传忠出了考题,“老师让我按照比例配制生理盐水,还好我当时还有些基础。”旁听期间,韩传忠深受老师的喜欢,虽然不是大学生,但他和老师们打成一片。“那个时候买不起书,我只能跟老师抢时间,边上课边做笔记。”有了旁听生这段经历后,韩传忠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成为莱芜当地小有名气的养鸡技术员。
知天命年变身
“松棠石屋主人”
小桥、流水、还有钓鱼人,这是韩传忠农场一角的别致景色。韩传忠是“骨灰级”石头迷,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山里淘换来的石头,建了一个小型的景观鱼台。韩传忠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石头,已经二十余年了,只要是到外地出发,他都会到当地的奇石市场上转悠几圈。七年前,韩传忠建了自己的农场,种植了100亩的景观树,其中大部分是松树和海棠树。有了农场,韩传忠专门开辟出一间屋子用来展示他多年来收藏的石头,他还为自己起了一个雅号“松棠石屋主人”。
来到韩传忠的石屋,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头呈现在眼前,石屋汇总的石头大约有100多件,50多种,走进石屋仿佛置身于奇石博物馆。“开始收集石头的时候,就梦想着有一个专门的房间摆放石头,能好好打理它们。”这些不会说话的石头,用外形、轮廓诉说着时间的记忆。韩传忠是研究石头的“万事通”,不论石头的质地、形成年份还是名称的来源,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为了能探求到更多石头的真面目,韩传忠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除了西藏没去过,基本上走遍全国了。”
“这个是金钱玛瑙石,你看它的花纹像不像古代的铜钱?”这块金钱玛瑙石是韩传忠到内蒙古赤峰出差的时候在当地的奇石市场淘来的,他对石头是“一见钟情”,“只要我第一眼相中的石头,我就会买下,这是一种缘分。”韩传忠对待石头犹如珍宝,每天都会擦拭,还给它们专门定制了底座,他也通过石头认识了全国各地的“石友”,“这块风凌石就是朋友从新疆给我寄回来的,风凌石是被风侵蚀的,造型独特,我把想要风凌石的想法和朋友说了之后,他就替我到处搜寻。”韩传忠希望今后“有更多喜欢石头的人到石屋和他交流,一起研究石头文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