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话眩晕之十七:
为什么浮针可以治头晕
2015年05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周霞,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中风眩晕方向学术带头人。主攻中风、眩晕、头痛等疑难杂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及康复。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主办专著5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为了方便读者与堂主交流,特公布周霞医生空中医援在线QQ/微信号:329047252,有问必复,验证请标注齐鲁晚报读者。

  在“正本清源话眩晕之十六”中我们谈到,有一种特殊的方法——“浮针”可以治疗眩晕/头晕,同时肩部、颈部酸胀疼痛者疗效会更好。
  耳石症性眩晕是眩晕疾病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也是可以完全治愈的一类眩晕症。它与我们的头、身体位置转动有关系。发病的原因是各种因素导致我们耳朵里的一个感受运动的“小零件”——耳石掉下来了。“让脱落的耳石回到原来的地方”的体位翻转复位法是治疗耳石症的唯一有效办法。但复位治疗后,往往还会遗留一些头晕、头沉,两腿灌铅一样沉,走路感觉踩棉花样,“找不到脚后跟”等不适。浮针对这一类不适也有很好的疗效。
  “扎银针”是一门精湛的“技术活”,讲究取穴、扎针、行针、得气、留针……扎过银针的朋友有这样的体会,针灸“得气”(也就是扎针后有了酸、麻、胀、痛的感觉)后,医师会留针一段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然后才取针。古代医学家认为,有的时候,短时间留针疗效并不好。经过很多次的尝试,发现留针时间长的病人,确实疗效好于留针时间短的人。可如何做到留针时间长,既能尽量少地对神经、肌肉、血管造成损害,又不影响求医者的活动,成了医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医生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缩短针长,把针改成“按扣”样,等等,不一而足。有一位医学家从西医“打吊瓶”用的皮下留置针得到启发,发明了可以长时间留在皮下的“浮针”。
  很多朋友一定见过不好打“吊瓶”的小朋友或者老人,有时护士会在他/她身体某处(头皮、手臂),留下一个小小的软管。有了这个小东西,小朋友、老人们就不需要每天挨上一针了,接上就行。浮针就是吸取了这种留针方便又安全的优势,在银针外面加上了一件“衣服”,一根极细极软的套管,把需要留置在患者身体的银针改成了留置这种极细极软的套管,这样既有银针的疗效,又可以较长时间的留针(一般为24-48小时)。最重要的是:软管安全、有韧性、不会刺伤身上的血管、神经、肌肉,还不影响日常活动。
  我们身体上有很多穴位,大多数分布在各条经脉上。华佗是古代名医,针灸也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在行医过程中发现,背部脊柱旁的一些穴位对某些疾病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后世医家就把这些穴位命名为“华佗夹脊穴”。
  眩晕/头晕求助者有的病史长达十几年,辗转求医,平常治法疗效不好。何不用浮针刺激华佗夹脊穴的方式治疗眩晕/头晕?一试果然疗效很好!经过长达五年的摸索,“浮针扫散华佗夹脊穴治疗眩晕”已成为本门特色疗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