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与自己的对话
2015年05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编者按: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万华先生,请他与读者分享他读书与择书的智慧。
  □黄万华

  我读书读得比较杂,最近在读王鼎钧的《书滋味》,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酸甜苦辣咸,书中滋味长。”他曾说过:“退休以后才算有了自己的时间,这才发下宏志大愿,既想‘知新’,又想‘温故’。古人‘三余’读书:夜为日之余,冬为岁之余,雨为晴之余。我曾说还可以有第四余,‘老为生之余’。祖德天恩,老而不死,总算熬到了时候,‘残生读书’果然应验。这时候精力和记忆力都减退了,好在我不做研究,读书便佳。”读书终究不是谋生之道,平时的生活都要花时间应对,古人讲“三余”读书就是讲读书要见缝插针。
  山东出了王鼎钧这样的散文家是很了不起的,他已经九十岁高龄了,有广泛的人生阅历,而且读书多,看法老到,理解深透,这本书主要就是写他在读书时的感想。
  读书也要讲究方法,好方法就是用心体悟,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读,慢慢就知道诗是怎么写的了,这点和读书一样。王鼎钧读书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他不跟你讲道理,他只通过书跟你对话,他不会遗漏好的东西,潜移默化中会提供好的读书方法。很多书读得好的人都是在传播读书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读书的启蒙和高潮时期。我是1966年高中毕业的,那时响应“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号召,学了理工科。“文革”爆发后,我去了黑龙江。当时在中央批示下,那里成立了一个半武装性质的生产建设兵团,聚集了四十万来自各大城市的知青,我也在其中。当时除了《毛泽东语录》和鲁迅的书,所有的书都烧掉了,但我们偷偷地留下了一批书。那批书里分灰皮书和黄皮书两种——黄皮书是文艺类的,灰皮书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全部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书。这些书也是国家同意出版的,但只有党内司局级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能读到。我们这批知青里,有这些人家的孩子,他们把书带了出来,私底下偷偷流传,大家交换着看。这些书带给大家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和国内的样板戏、纪录片里的世界截然不同,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那时候读西方书籍并不能完全看懂,但还是觉得新奇。那段历史不好谈,我们在冰天雪地里呆了十年,发生了太多事情,很多人不愿多谈,我也是。其实那时没有什么看书的时间,一早就起来,很晚才收工,十天半个月才能休息一次,重体力工作非常累,就算不读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那个时期却是我读书的启蒙时期,因为书给了我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当时读书不为工作,与现在为了考大学而读书不一样。
  现在讲假话的书太多了,我比较敬佩的一种人,就是不管外界怎么变化,内心依然高尚。我个人觉得,很多有觉悟的人心里有一杆秤,如果环境的变化使他不能说话,他就沉默,但绝不说假话。
  说真话的人始终坚持真理的标准,他知道世界潮流,知道学科的发展,知道人类真正应该追求什么,知道历史的真相。我看过这些书,所以我敬佩他们,不管是在军阀时期、民国时期,包括台湾也出现过政治高压、白色恐怖,都有那种敢于说真话的人。每个人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专业,不要讲假话。人要有学术良知,如果你研究思想史,那你在思想史里就不要讲假话。
  至于说读书的方法,我本人主张“开卷有益”,不管是通读还是精读,都是好事情,根据个人需要而定就可以。读书时,要和书展开心灵上的对话,写书的人都想把书写好,但他究竟有没有写好,需要读者做出有眼光的判断。我个人觉得,人活着,物质不可缺,我们都要花力气去获得日常生活需要的一切,但是人只有一生,人怎么活得有价值,是否了解自己,这是个贯穿终生的问题。在我看来,了解自己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读书时跟自己的对话,你能够从书中看出多少内容,就代表你在内心发现了多少真实的自己。我当初在“文革”时期发现的那些书,有些真的是对我有所震动,有的是出于好奇,跟当时的环境和背景有关联,但到了后来,读书慢慢使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其实是自己有了变化。
  人们想知道外部世界是什么,想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想知道人之所以为人到底是因为什么,所以他们才会读书。我所说的读书当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首先就是要选择好书,选书也要自己去选择,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生活中永远不会缺乏好书,每个人自己本身就是在变化之中,我们读书的忌讳就是别人建议读什么就读什么,自己没有判断能力。
  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书,现在还真没有。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确回答不出来,因为我从不相信一个人的成长会这么简单。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复杂的,有反复,有变更,不可能有一本书让人豁然开朗、终身难忘,我始终认为这可能只是一种臆想。
  (本文为本报见习记者王晓莹根据采访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