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流量禁卸载,预装软件太流氓
10款手机检测个个都有问题,苹果、三星是典型
2015年07月0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7月1日,由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下称上海消保委)提起的一起公益诉讼案正式被法院受理。这次公益诉讼分别以广东欧珀(OPPO)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和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为被告,诉讼理由是这些手机厂商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海消保委是通过一次对比试验得出这一结论的,这次试验是怎么做到的?又得出了哪些详细结论?
苹果机放着不动,一月480M没了
上海消保委一共购买了20款用于试验的样品,其中不仅包括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手机,还有华为、中兴、小米、OPPO等国产品牌的主要产品。
对于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在待机情况下“偷跑”流量问题,上海市消保委从中选出10款进行模拟检测,这10款手机的品牌分别为海信、步步高、金立、小辣椒、三星、华为、联想、索尼、诺基亚和苹果。这10款手机中,有5款为运营商的定制机,其中华为、索尼是中国移动的定制机,诺基亚、小辣椒是中国联通的定制机,海信是中国电信的定制机。
在上海市质检院电子电器家用电器质量检验所,检测人员将这10款手机恢复为出厂设置后,插入相应运营商的SIM卡,放在同一环境中,在不人为开启任何第三方软件的待机状态下,每隔24小时记录手机的流量消耗情况。
消费者手机的流量使用情况,在运营商的官方网站上都可以查询。检测人员在对这10款手机开机注册入网并进行120小时的待机试验后,发现即使是在待机状态下,“偷跑”流量的情况也非常明显,竟然有多达9款手机都在开机注册入网及待机过程中“偷跑”了流量。
在这10款手机里,“偷跑”流量最多的是苹果手机,120小时内共“偷跑”了80MB(兆)流量,照每月30天算来,一个月就得480MB。按照中国移动每110MB流量加油包收费15元的价格计算,消费者每5天被“偷”掉的流量,价值10.9元,消费者要为每个月“偷跑”的流量额外支付60多元。
OPPO手机仅视频软件就有4个
上海市消保委在对流量消耗进行监测的同时,还对手机预装软件数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智能手机,预装的软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保证手机基本功能的系统必须应用程序,如电话、短信、相机和相册等;另一类是商业软件,如QQ、天气、地图、淘宝等客户端。
实验结果发现,上海市消保委送检的20款手机中,除一款无法开机外,其余19款手机都预装了不少软件,其中最少的27个,最多的达71个,这款预装了71个软件的手机标称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生产的OPPO牌。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说:“它的视频软件就多达4个,譬如搜狐、爱奇艺等。”
另外,检测人员还模拟普通消费者的操作方式卸载手机中预装的软件。苹果、三星和金立等3款手机,根本无法卸载任何预装软件。预装软件数量最多的OPPO手机,不可卸载软件仍然最多,达47个,不可卸载软件最少的手机是诺基亚,仅有18个。
经销商、厂商装一个软件获利三五块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检测人员在卸载部分手机的软件后,手机的容量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专家认为,这种现象说明,消费者看起来已经删除的软件实际上依然存在,根本没有被物理删除。
上海消保委委托检测人员透露了原因:“部分经销商或厂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装一个软件多的话会有三五块钱,少的话也会有一两块钱。”
手机预装软件数量多、难卸载,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干扰正常使用。北京一家手机软件安全监测机构就发现,一款手机里的软件暗中操控手机自动发短信、推送广告,给手机用户带来资费和隐私的双重损失。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这次上海市消保委组织的智能手机对比试验,发现的另一问题是手机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存在差异的情况非常普遍。
记者调查发现,这次对比试验用的20款手机,商家标称容量普遍高出消费者实际可用容量。一款用于实验的小米手机,标称容量为8G,但消费者的可用容量仅有4.82G,可用容量仅为标称容量的60%。另一款同样标注容量为8G的索尼手机,实际可用容量仅有4.26G,仅为标称容量的53%。
据央视
坚持潜规则就要承担法律风险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称,本案中消费者的知情权被侵害,因为消费者在购买智能手机的时候,不是简单为了满足通信的需求,智能手机有很多功能,比如说社交、电子商务、娱乐等等,问题是经常在下载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内存已满,想删除一些不用的软件,却发现没有那个功能。
李斌说,作为一部智能手机,消费者有权了解产品的价格、功能、规格、等级等各方面的信息。作为智能手机的厂商,不能仅仅向消费者披露参数指标、价格,还要披露手机的软件系统。如果说系统软件消费者没得选,厂商起码应当把里面所安装的应用软件予以明示。
对于案件能否胜诉,李斌说:“对于一场公益诉讼,当然希望我们能够胜诉,能够使得那些手机的生产厂家,把它不该得的利润拿给消费者,保障我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知名评论员潘圆表示,该案件最起码是对这个行业的一个惊醒。手机行业的潜规则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也不被消费者所认可,如果坚持这种潜规则,就要承担法律的风险。在公益诉讼的环节里,让所有消费者看到厂商是不是有诚意解决问题,对于厂商的品牌会产生相当的影响,实际上是在警醒手机生产商,是要眼前的利益还是长久的用户。
据中国经济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