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黄山烟云 138x68cm
读曙光黄山绘画
▲刘文西为董曙光造像
艺术简历
▲黄山回音壁 138x68cm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才。黄山的自然风光与丰厚的文化积淀成为滋养艺术家的重要条件,从而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独特的“黄山画派”,出现了石涛、梅清、戴本孝、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
董曙光是巢湖国画院专业画家,出自对黄山的向往和对历代黄山画家的钦慕,于1978年春首次登上黄山,并有幸相遇来黄山写生的李可染先生。曙光出示习作求教,先生嘉勉之余,又针砭时弊,谈了许多自己的创作体会和精辟的理论简介,并示范对景作画,给曙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曙光后来撰文称:“这次黄山之行,是我学画以来收获最大的一次”,也正是这次“黄山之缘”,使曙光与先生结下了深厚师生之谊。此后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曙光临习了大量古代绘画,努力感悟传统山水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精华,为丰富和完善艺术表现手法,奠定了丰富的底气。十几年后,曙光再次走出画室,应西海饭店之约,主持艺术画廊,并与笔者及杨平共同策划,编著“黄山艺术丛书”。朝夕与云山相伴,耽情烟霞,胸寓丘壑,几年来,创作了数百幅“黄山系列绘画”。置身于黄山的奇松怪石和云海之间,面对雨霁飞瀑或雪后晨曦,我尝即席式地印证了董曙光的艺术世界。画家在拥有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力避浅显的物象再现,努力表现对自然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个性。
《黄山烟云》空灵与迷幻的水墨世界使人深深地感受到画家对自然的真情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九龙飞瀑》的雄厚与幽邃得“天地之气,自然之道”,画家与精神意象之间探索其独到的艺术语言——这语言是精神的,它既超越古典主义的造型观念与陈旧的笔墨观和空间构成,从而充分地显示出艺术的个性美。李可染先生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强烈的审美感悟曾给予曙光诸多启迪,钟情造化并极力寻找新的审美视角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前人所谓“石涛得黄山之魂,渐江得黄山之质,梅清写黄山之影”,盖是画家的风格所在。其景不同其境其法亦异。黄山特殊的地理构质——花岗岩的山石,峭壁虬松,对画家来说,自然可谓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师承,若渐江那富有金石趣味的线条所表现的奇松与方峻的石块,无疑来自自然中荒山的本来品质。可染先生曾言:“人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可能有任何创作”,曙光反复与造化中体味传统的笔墨法则,同时把写生作为视觉和心灵同时观照大自然的最佳途径。反言之,同样画黄山,渐江潇逸冷峻,垢道人苍莽古朴,李可染雄厚壮美,刘海粟斑斓豪迈。“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艺术的境界是画家心灵的外化。前人画中极少表现黄山的丘壑幽邃,烟霞迷蒙、林木丛深的壮丽景观,要表现时代之风采,就必须有所创造。曙光将点线的金石气与水墨的丰富意韵相糅合,不仅是笔墨上的,而且是整体美感上苍润相济,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和李可染先生一样,董曙光用墨的核心是积墨法,黄宾虹先生说,“积墨法以米元章的最备,深点丛树,自淡增浓,墨气爽朗,此天所不能胜人者。”积墨法至宾翁又一境界,浑厚华兹,前无古人。可染先生将积墨法与西画的明暗技法相融合,别开生面。曙光在《黄山烟雨图》中,以宋元及渐江诸大家画法为基础,渴笔焦墨反复皴斫结合老僧补衲般的积墨与水反复铺染等手法的运用,奇峰峭立,烟云幻化,完全不再是前人心目中冷峭或秀逸的黄山,展示了大自然奇异瑰伟的壮丽之美,画面苍莽雄奇,气象朴茂,丰富的笔墨意蕴,幽远超迈的画境,得到自然之天趣,黄山之真性,弥漫着诱人的艺术魅力。雄强而细腻的抒情风格,充满浪漫情调,让人无法回避的走进对生命意识的感悟之中。《黄山飞来石》则以长短线条勾勒,敷以明丽的青绿,色与墨的浑化,明与暗的过渡,深浅、浓淡、燥润的对比,使得画面淋漓清朗,苍秀中充满腴润之感,丰富而强烈的视觉效果显示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陈传奇在《董曙光山水画集》序中写道:黄山遇可染大师乃曙光画艺关键之一变,二上黄山又一境也。曙光倘有三变、再变,必将开拓一片新的天地,我们拭目以待。
□许宏泉(画家、作家、艺术评论家)
董曙光 1950年生于芜湖,巢湖人,原籍河北省献县。九三学社社员。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科。原巢湖国画院院长、二级美术师,安徽省美协五届理事。现任合肥市美协副主席,省文史馆特聘画家、合肥书画院画家、省九三书画院画家。
▲始信峰烟雨 34x48cm
▲黄山峰云 68x68cm
▲黄山红庙 41x56cm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