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田茂国
一个北风微吹的日子,寒意阵阵尚没有春天的气息。
“去危山。”儿子问去哪玩,我未加思索地说。总是禁不住危山佛界的诱惑,虽然来过多次,但我还是再次来了。万木静默,还未有春的喧闹,在这样一个日子来,更能感受到禅意的清净。
车一路狂奔,越过绣源河,伟岸的佛影已映入眼帘。总是怕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搅扰了山林的清净,把车停在了山下。
黛色渲染了山林,瘦瘦的虬枝彰显沧桑,枝杈之间有红墙绿瓦若隐若现。这景色恰与我意念中的禅境相合,静谧、简洁、沧桑、厚重。
穿过山门,幽静的气息涌了过来,没有绿叶鲜花争艳,更能体味清静无为的禅境。林中的小路随山就势,起伏跌宕,或台阶、或沙砾,这是佛者的有意所为吧。正如人生,有喜、有悲,有高潮、亦有低谷。礼佛从进入山门开始,一点一滴地体会,佛的智慧其实时时刻刻就在身边,能不能感知,能不能领会,全凭自己的感受。
路边的小溪干涸,树叶腐草覆壅,妻说:“如有溪水多好。”我没有回答。有水自是一番景致,无水更有别样意境,季节变换自有景致相合,有意为之无益于自然。水好动,不属于这个静止的节气;纵使有,刺骨的寒意又有谁会去亲近它呢?
穿过那片山林,高高的楼阁映入眼帘,红柱黄墙,四角飞檐,古色古香。微风吹来,四角的风铃静语,钟声悠扬。是在告诉我风的存在吗?还是风在告诉佛我的到来?我想,都是吧,抑或都不是。
静静地、静静地站在佛前。在佛的面前,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感受到佛的无私与宽广。凝视佛的眼睛,自有灵犀,不论站在哪个位置,佛都不是看着自己,佛俯视众生,不在某一人,某一物,而是芸芸众生,天地万物。香火缭绕,意境远深,那叮当之声可是佛语,是《金刚经》?是《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经自心出心自清。
踏进寺门,有“止语”两字,我轻轻告诉儿子,“止语。”儿子回了我一句,“不,是语止。”看来,我的提醒反而成了多嘴,儿子是故意反着说,还是让我闭嘴,不得而知。佛门净地,我没有再说话。过后,也没有再去问儿子。
回来后,我查了“止语”两字的意思,不曾想,这么简单的两个字竟含有如此深奥的哲理。止语,是一种禅的修行,是一种无言的境界,俗称“闭口禅”,提示自己禁语,避免话多过失;约束自己事事忍耐,慢慢地就会做到“不见他人过,只见自己过”,就会懂“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心无旁染。真是禅理无处不在,佛意如影随形。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禁语,我们需要工作、生活、交流。我想,止语的禅意是让我们少一些牢骚与怨言,多一分自责与自省吧。这使我想起几个富含哲理的词语,沉默是金,顺其自然,闭门常思己过,不知是否相通,权当是一次感触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