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维保不止是技术问题
2015年08月1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刘振
“吃人电梯”引发了全民关注,事故背后暴露了电梯维保的不完善。目前德州电梯维保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低价竞争导致人员薪酬待遇较差,电梯维保人员缺口很大、流动性强,电梯工超负荷工作现象普遍,不少人每月维保电梯50多台,导致例行维保变成了应急维保,维保质量大打折扣。(详见本报8月12日B04版)
电梯维保行业是城镇化建设大潮里的“幸运儿”,又是电梯安全事故频发的“背锅人”。雨后春笋般不断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让越来越多电梯走入寻常百姓家,电梯维保行业借势东风快速扩张,没想步子迈太大问题随之而生:每个工人每月维护50多台电梯、小工程队挂靠大公司揽生意、例行维保屡屡落空……种种行业乱象背后,电梯维修工一句“这是一个良心活”道出了几多无奈。微薄的薪水、超负荷的工作量、高风险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迷茫中思量着何日转行。总而言之,电梯事故不只是技术问题作祟,更需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如何破题则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笔者认为,提高电梯维保质量要从改善从业人员工作环境做起,打击低价恶性竞争势在必行。恶性竞争从来都是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毒瘤”,这就好比旅游行业的超低价旅游团,诸如“1元游港澳”之类的旅游项目定不会赔本赚吆喝,于是乎“强制购物”、“删减景点”等现象不足为怪了。对于电梯维保亦是如此,制定规范的行业服务定价机制迫在眉睫,否则将导致“维保人员待遇差—人员数量稀缺—维保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要知道在西方国家,电梯维保工都是年薪五六十万的高级蓝领,唯有改善待遇确保人员储备充足,或许才可在根本上改变“修而不保”的现状。
当下电梯维保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不少人几个月短训后仓促上岗,降低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职业风险。其实人员培训也当箭在弦上,引导更多高校等教育机构开展电梯维保专业,完善电梯工各类考级制度,吸引更多电梯工走进学堂,唯有技术过硬,方可服务升级。
电梯维保关乎公共安全,这类特种行业也需要更多社会资源的倾斜。我们希望,电梯维保工不再为超负荷的检修任务疲于奔命,每时每刻的维保工作都精打细磨,每一部电梯都让人安心舒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