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萍分享如何让孩子“自立”
“让孩子做好自己,就是成功的”
本报记者陈静
2015年08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8月5日上午,底特律大学国际学生顾问,有着20多年教育经验的杨玉萍老师在“与天使共成长亲子群”(377478600)中,与家长们分享中外教育中孩子的自立与家长的角色问题。通过多年的教育经验,杨玉萍认为,父母们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武装好自己、量力而行,把别人成功的经验消化成为自己的,为我所用,把孩子教育成为一个有能力养活自己的人,先不要提对国家做多大的贡献,先让孩子做好自己,这样就是成功的孩子。

你觉得自己是严父、严母吗?
  通过多年的教育、生活经验,杨玉萍老师总结出来了一些经验、教训,讲座刚开始,杨玉萍就向家长们提出了问题,“你觉得自己是严格的父母吗?”“你对孩子的教育严格吗?”引起亲子群内家长们的讨论。
  “大、中、小学的教育都是相通的,通过我的体会,我觉得中美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自立性,美国的孩子更加自立些,而中国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强一些。”杨玉萍用一个例子向亲子群内的家长们形象地讲述了她的观点,早年时,杨玉萍去非洲支援建设项目,一次去南非带团考察,台湾的一位导游带着当地的3岁的白人小女孩一起进行随团考察,“女孩跟着考察团一天,全程都是自己走路,期间我们并没有给她任何奖励,到了最后,我给她买了一支雪糕。”通过这件事情,引发了杨玉萍的思考,“为什么外国的小孩在没有任何物质奖励、威逼利诱的情况下,跟考察团一天,那个时候我就想,我们中国3岁的孩子能否做到这一点,我孩子3岁的时候,我也要这样做,让孩子自己走,不给予孩子任何物质奖励。”回到国内后,杨玉萍在孩子3岁的时候,她带着孩子在麦当劳吃饭,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杨玉萍让孩子独自去点餐台和服务人员要一包番茄酱,“结果我旁边的家长问我,‘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吗?’我当时很尴尬,不知道如何回答那位家长。”无奈之下的杨玉萍只好开玩笑地说,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这件事对杨玉萍的影响很大,“为什么我让孩子独自去要一包番茄酱,在国人看来,像是我收养了她?”
  杨玉萍在美国的中文学校教授中文,学生大都是华人的孩子,每周六、周天都有两个小时的中文课程。在杨玉萍的课堂上有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关怀无微不至,给杨玉萍的感觉是虽然人在美国,但是老一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却随她漂洋过海到了美国。正是因为这位母亲过分的关怀,孩子每次回答问题时都会回头看一眼妈妈,很没有自立能力。
  “孩子的自立能力应该怎样培养,是孩子做不好,还是家长没有分清楚从中扮演的角色?”杨玉萍说,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立,那么当孩子真正自立的时候,父母是否做好了让孩子自立的准备?“孩子的自立能力父母起到了关键作用。”
推荐父母们读《人生五大问题》
  讲座中,杨玉萍向家长们推荐了法国著名作家莫洛亚的代表作《人生五大问题》,“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它指导了我做妻子、母亲,这部作品是关于幸福、家庭、婚姻、友谊以及政治和经济的。”其中,父母、子女篇章值得父母们认真去读,“作为父母来说,如果想让孩子做什么,首先要考虑下自己做到了吗?现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让5岁的孩子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4岁的孩子弹奏一手熟练的钢琴,你在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要设身处地地多为孩子想想。”
  杨玉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理论不多,都是在读书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学习、吸收,“教育孩子就像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中,要把别人有用的东西拿过来,还要根据自己切身实际,取其精华地用,不是照搬别人的东西。”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但不能使用特别严厉的方法,“父母要以身作则,比如说,给孩子规定睡觉的时间、玩电脑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父母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塑造孩子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一系列的要求,家长们要注意,不能以“别人家的孩子”的要求来管理自己的孩子,“家长们要充分认清自己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说,情商、智力等等,除此之外,还要认清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紧密相连的。”

《虎妈猫爸》引发的思考
  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时要相互配合、体谅,虽然平时父母大都表现出一方唱白脸、一方唱红脸,但是最好也不要当孩子的面表现出来,父母双方要达成统一的意见。
  杨玉萍说,她在国内一部很火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看到一个片段,剧中的妈妈给孩子设定了一些要求,但是这些都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孩子的爸爸帮助孩子一起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而孩子的奶奶给孩子吃一些妈妈眼中的“垃圾食品”,并且还不让孩子告诉妈妈。这三个人所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样,孩子得到的信息是妈妈是个很严格的人,爸爸帮忙作弊,奶奶是个撒谎的人,这样孩子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今后孩子在面对不同的人或事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作弊、撒谎的行为。因此,父母必须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是有方法的
  孩子的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孩子小时候要求他去做事情的时候,家长尽量去帮助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去自立的动力,到了孩子稍大一些的时候,有些要求就要和他讲清楚,并且留给他做事情的时间。前段时间杨玉萍一家人去纽约旅游,她就给孩子布置了做旅游攻略的任务,除此之外,杨玉萍也自己做了一套攻略,“我们要留给孩子完成任务的时间,等他的大体攻略做出来以后,全家人坐下来一起讨论、探讨,把我的意见和孩子交流,在孩子做的攻略的基础上来进行的旅游,会让孩子很有成就感。”
  孩子从牙牙学语到离开父母完全独立,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当家长们做饭的时候,孩子可能想去厨房打鸡蛋,当孩子有这样的需求时,家长们要尽量给他这个机会,并且要帮助他,慢慢的,孩子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好,在家长的眼中,孩子将会越来越完美,很可能会成为别人家孩子学习的榜样。
家长要向孩子传递正能力
  在讲座过程中,杨玉萍举了两个相关的例子,引起了家长们的反思。
  杨玉萍曾经有一个学生,从高中就在美国上学,大学所学的专业是物流管理,这个专业在美国很好找工作,并且这个学生是杨玉萍所有同期学生中英文最棒的一个。大学毕业之后很容易地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这个学生很自我,一切以自我为重心,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这个学生从小由奶奶照顾,奶奶对他十分溺爱,来到美国之后没人对他的生活进行管理,他就觉得没人爱他,周围的人都不喜欢他,结果,上班以后起床都成了困难的问题,以至于在国内的父母在美国早晨时间打电话叫他起床。“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只要他想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肯定就会能改变,父母每天早晨打电话叫他起床是给他做了错误的支持,他无法自立,生活在过去中,父母就应该思考,对孩子应该怎样去爱,可能有些时候你认为孩子吃苦了、吃亏了,这其实是孩子成长的过程。”
  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社区里超速开车,导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这个学生接着就进了美国的监狱。在等待审判的过程中,孩子的母亲花了200万美元将孩子保释了出来,这让美国人吃惊不已,“这位母亲爱孩子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一种任何事情都能用钱来摆平、可以不遵循法律的理念,这样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该怎样自立、往哪个方向发展?”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杨玉萍认为国内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的引导,很多孩子都缺少奉献精神,有时候父母会觉得孩子是吃亏了、会觉得孩子委屈,但是如果家长不把这些负能量的信息传递给孩子,孩子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委屈,家长要多去告诉孩子一些好的、正能量的事情,让孩子更积极地去学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