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论坛
2015年09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人们为何愿相信
“不文明被遣返”

□段思平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一名赴美旅游的中国游客,由于在欧洲旅游时留下了“不文明记录”,被美国海关遣返回国。当事女游客接受采访时澄清,她此前从没到过欧洲,被拒原因则是其没有酒店预订信息,没有预订返程机票,被美国移民官怀疑有移民倾向。(9月22日《新闻晨报》)
  虽然一开始的报道被证伪,但其中透露出的信息值得关注。游客因“不文明记录”被他国遣返,实际上正是公众想象中征信系统应有的样子:各国在个人征信系统上实现信息共享、联网互查,实现信息随时调阅,通过实施限制性处罚,提升个人违法违规成本。
  众所周知,2015年4月,国家旅游局依法制订《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随后多名有不文明行为的游客被记录在案。不过,被列入“黑名单”的游客照样可以出国,这正是“不文明记录”遭遇的尴尬。
  一方面我国旅游行业没有直接的联网制度,国内各行业征信系统网络尚未完全建立,因此进入“黑名单”的游客受到的限制将极其有限;另一方面,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处罚措施,使得“不文明记录”的效力大打折扣。
  “不文明记录”建立后并未达到民众期望值,这正是不少网友转发“因不文明被遣返”新闻的动机——希望能让国内有关部门有所借鉴,尽快建立健全个人责任主体征信系统,完善“不文明记录”配套处罚机制,让“不文明记录”长出牙齿。

“相互有接触”
要靠证据说话

□舒圣祥

  “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历经多次反转。21日下午,淮南警方通报称,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9月22日中新网)
  警方的调查结论,既没明说女大学生撒谎,也排除了老太太讹人,看上去“皆大欢喜”。但即便是当事人双方,恐怕也会对此感到糊涂。所谓“相互有接触”所指何意?为什么我们只看到认定的结果,却看不到认定的依据?
  既然监控有死角,医生也说看不到接触痕迹,那么要得出“相互有接触”的结论,显然必须有其他佐证。而从事件发生至今,似乎也没有一个证人公开表示自己亲眼看到了“相互有接触”的一幕。且不说这样的证词是否存在偏袒可能,就算女大学生当时的确说过这样的话,也很可能是突然看到老人倒地后,第一时间误以为是自己所撞。
  说一千道一万,从既有相关证人证词,无法得出“相互有接触”的结论,那警方做出认定的依据到底是什么?这不是公众非要较真,相反,唯有详细公布证据,才能消弭质疑。对影响力如此巨大的公共事件,仅公布结论却只字不提证据,显然难以服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