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人屡屡“中签”,本就不正常
2015年11月1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魏新丽
近日,青岛市物价局组织的地铁票价听证会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有网友指出,市民代表王秀丽多次出席各类听证会,质疑这是公开造假。物价局称,由于报名人数太少,导致王秀丽被抽中的概率增大。
平心而论,倒是真有点冤枉青岛市物价局了,其官方网站曾几次发出听证会报名通知,报名流程、方式写得一清二楚,参与代表抽签的媒体记者,更是现身说法证明了程序的正当性。同一市民屡次“中签”,用报名人数过少来解释也算合理,可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价格制定,参与者却这么少?
如果仔细研究历次听证会通知,或许可以从中发现端倪。通知中常有这样的字样:“召开听证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时间地点不定,容易让想参与的市民打退堂鼓。另外,历次听证会召开的时间也大多是工作日,如地铁票价听证会定在周三,天然气价格和居民用水价格听证会都在周一。这就自然把普通工薪阶层排除在外了。连事件“女主角”王秀丽都问,为什么不是周末?
要知道,听证会本是官方与民间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政府听取民意,实现科学决策,民众参与决策,维护自身利益。从上述细节则不难发现,公众参与热情低,恰恰说明了组织者的工作有值得改进之处。否则的话,参与的门槛越高,参与的热情就越低,公众对听证会的信任度就会削弱,而这又进一步导致参与热情的降低,形成恶性循环。事实上,正是因为公众对听证会长期缺乏信任,才会把同一市民的三次“中签”当做情绪表达的靶子。
所以说,在回应公众质疑之外,青岛市物价局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给公众参与提供更多的便利。除形式上的改进之外,更要把信息公开等核心工作做好,尤其在地铁、燃气、居民用水等公共服务价格方面,更要监督企业做好账本公开。有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改进,也就能够逐渐吸引更多的普通消费者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循环,修复受损的公信力。有了参与度与公信力做基础,一来同一市民多次“中签”的几率大大降低,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二来即便真有巧合发生,组织者也不至于受到如此激烈的舆论质疑。
总之,行政机关要学会从公众的声音里找到工作中值得改进之处,而不只是一味喊冤,甚至因为受了冤枉就产生与普通群众的对立情绪。毕竟,类似价格听证这样的制度,本就是集纳民意的方式,听证会组织得如何,归根结底考验着职能部门愿不愿意倾听民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