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听的是“论述”不是“人数”
2015年11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夕源

  笔者曾多次参加价格听证会,力求说几句“公道话”,希望能化解各方已有的质疑或委屈。
  第一,几百万人的城市为何听证代表只有十几个人?其实“代表”就是少数的代名词。只要能保证代表性,且都有足够的发言机会和时间,这个少数就是合情合理的。
  第二,在本来就不多的听证代表中,为何多数还是精英群体?事实上,发言和投票不同,想代表且有能力代表消费者利益说话的,多数是社会“精英”。
  第三,市民为何对主持听证会的物价部门极不信任或质疑?这是因为本来身处“裁判”地位的物价局,却屡屡或不由自主地失去“中立”,站在消费者的“对立面”,充当了涨价的“解说员”或“运动员”的缘故。
  第四,半年三次听证竟有连续中签的“市民代表”难免被质疑。对此,物价局“完全公开透明”的回应和随后的“概率论”都难以服众,因为我们本应设立“连续中签代表排除”的规避制度。如今听证报名人数少和代表身份遭质疑的现象,都是市民对以往听证结果不信任的恶果,这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第五,两套听证方案起步价均为3元,本身就失去了听证意义。对市民最为关心的地铁起步票价,听证会提供“你同意3元,还是3元?”的选择题,显然不合适。其实更合乎听证原理的应该是“你选择2元、3元还是4元?”
  第六,为了保障听证的公开透明,听证会不仅可以放在周末,也可以放在晚上由电视直播。市民普遍关注且涉及工薪阶层的民生听证会,避开工作时间是符合公众利益的。
  最后,我再谈几点对“听证怪象”的思考认识。一是“一听就涨”本是听证会的最常态。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调价听证会都是因涨价而听证,而听证不过是涨价的一种监督形式。有人质疑为何少见听证后的降价结果呢?那是因为降价多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一般不需要听证。二是听证会听的是不同意见的“论述”而不是“人数”,听证要听“道理”不听“票数”。否则,听证会直接统计或公布票数就行了。因此对听证的结果,媒体或舆论应关注其代表的论述而不是票数,这也是听证会为何应有更多的社会精英来参加的原因。(作者为山东省政协委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