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县学文庙 今成佛教寺院 |
崇明寺,隐于闹市的清静之地 | |
- 2013年07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整修中的崇明寺。 本报记者 戴伟 摄 |
|
本报记者 穆静 实习生 刘永飞 姜佳明 北依大明湖,西傍护城河,在济南的闹市之中隐藏着一处清静之地——崇明寺。这处寺庙所在地在明朝时为历城县的县学文庙,经历多次增修、重修,其从最初的县学文庙变为新式学校,后来成为寺庙。崇明寺崭新的院墙上,如今已看不出当年的沧桑。 隐于大明湖南侧,曾是济南最高建筑 沿着按察司街往西拐入县学街,在一片居民楼之间,一处仿古的建筑映入眼帘,此处离大明湖东南门仅有200余米远。门楼上“崇明寺”几个大字金光闪闪。这座寺院是济南闹市区不多的寺院之一,寺院坐北朝南,门口立着的石狮子威武神气。 崇明寺为两层建筑,中间的朱红色拱门敞开着,两侧平台上分别放着鼓和钟。从拱门而入,殿堂内供奉着伽蓝菩萨、韦驮菩萨、弥勒佛等,穿过殿堂是一个篮球场大的庭院。沿庭院往北走,就能到达三圣殿,三圣殿的北侧为念经堂。目前崇明寺正在整修,殿堂和庭院内放着施工的材料,不少佛像正在贴金。 不少济南市民对“崇明寺”并不熟悉,而对它的另一个名字“文昌阁”则要熟悉些。据史料记载,该处原为历城县县学文庙,始建于明代,以后几度增修或重修。 现在能看到的格局,只是县学文庙东半部分。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县学文庙有东、西两院,文昌阁、三圣殿都属于东院,西院有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现在写着“崇明寺”三个大字的地方,1600年建成时被称为“文昌阁”,而三圣殿则为1800年所建,当时称为崇圣祠。 据了解,在当时,文昌阁是宝塔式的楼阁建筑,雄伟壮观,曾是当时济南老城区内最高的建筑。旧时每逢重阳,多有文士前来祭祀。 上世纪被拆除,20年前开始重建 民国后,县学文庙的西院被改为县立第三初级小学,后来改为县立师范讲习所附属小学,建国后改为县学街小学。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里逐渐被拆毁,改为历下区教委的宿舍。 而县学文庙的东半部分,1937年济南佛教界人士响应“佛教复兴运动”的号召,在此成立了崇实佛学会。1970年,文昌阁被拆除,寺院倾圮。上世纪90年代初寺院重建,并于2010年12月27日正式命名为“崇明寺”。 每天早上和下午,不少人会在三圣殿上早晚课诵经,诵经声和木鱼声,衬托着寺院的宁静。 曾有苏轼题字碑,后来不知所踪 “要说这里以前最出名的,可能是苏轼的题字碑了。”据崇明寺的义工陈泽介绍,他曾对县学文庙的历史做过一些整理,发现在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县学文庙内曾发现了苏轼题写的“读书堂”的碑刻,后来不知所踪。 “北宋时苏轼曾在王舍人庄张氏故居题写诗作。”据了解,北宋时期的张揆、张掞就读于王舍人庄,张氏兄弟饱读诗书,学有所成,品行高尚,成为乡邻学习的楷模。北宋学者苏轼、范纯仁、王临曾到王舍人庄张氏故宅凭吊读书堂,亲笔题写匾额、诗作,并镌石立碑。金元战乱之际,乡人把苏轼题写的“读书堂”碑埋藏于地下。万历初年,苏轼题字碑出土后,被保存在县学文庙内供人瞻仰。20世纪50年代苏轼碑刻尚存。后县学文庙大成殿被拆,古碑再次遗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