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晨光茶社
2014年04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忆海拾珠】
□王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济南大观园商场的东门内,北侧还是一片空地,那是著名摔跤家谭树森、宛殿文的摔跤场,正北面是狗不理包子铺,东北角就是闻名遐迩的晨光茶社。
  当年的晨光茶社是个仅容一二百人的小剧场,面朝正西的进口处只有四五米宽,除大门上方“晨光茶社”四个大字外再无任何装饰。内部设施更简陋,舞台不大,仅置一长条桌,素色的桌布上绣有“相声大会”4个红字。
  我第一次进晨光听相声时正上小学。那时观众进门不收费,直到一段将要结束时,工作人员才持一小笸箩到每个观众面前收二分钱。时间长了,便悟出诀窍,每到收费时,趁人不注意就溜到已收过费的地段,继续听。后来改为计时收费,进门每人发一张计时凭条,出门按时间收费,开始一刻钟收二分,再后来就涨为半小时收五分,这在当时济南的娱乐界收费已算较高的了,那时省京、省话的一场大戏近三个小时,甲级票不过0.35元。
  晨光茶社是每天午后开演直至深夜,不间断,不报幕。一段表演结束,只有捧哏的下场,逗哏的仍留在台上,为新上台的演员捧哏,所以,晨光的演员个个能捧能逗,业务全面。
  个头不高、身材清瘦的赵文启当时颇受欢迎,据说他是自学成才的相声演员。每当出场,必笑容满面、神采奕奕,场内掌声轰响,很有观众缘。他声音虽略带嘶哑,却口齿清楚,气贯全场,嘶哑的嗓音成了特色。他的表演惟妙惟肖,滑稽可爱,人们亲切的戏称他“滑石猴”。
  我最喜爱的演员是张春魁和孙少臣两位老师,那时他们正年轻,声音洪亮圆润,动作舒展大方,孙少臣的“学电台”最为出彩,这是一个以学和唱为主的段子,孙少臣学唱了京剧、越剧、吕剧、豫剧、梆子等剧种数位艺术家的唱段,其唱腔惟妙惟肖,几可乱真。张春魁的“大保镖”是他的拿手节目,在段子中对两兄弟的刻画细致立体,非常滑稽,是人们百看不厌的节目之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晨光茶社最火爆的时期,在节粮度荒的困难岁月里,相声带来的欢乐,抚慰了人们的精神。不管日场、夜场,几乎天天爆满,等待进场的观众往往排队几十米。即便寒风大雪,仍然热情不减。一九六一年春节,远在天津的二舅来济探亲,他望着晨光茶社门外那长龙般的队伍,操一口天津方言由衷地感叹;曲山艺海,名不虚传哪!
  “文革”狂潮中,不知从哪一天起晨光茶社停止了演出,在挂着大锁的门前,透过蒙满灰尘的玻璃向里张望,斑驳的墙壁上贴着着横七竖八的标语,“打倒”、“砸烂”之类的口号触目惊心。我站在门外,怅然若失——黄鹤不知何处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他们都去了哪里?
  “文革”后期,有一次游行集会,从对面过来的队伍中,一个十分熟悉的面容出现在面前,我惊喜地脱口而出:“张春魁?张老师!”不远的他听到喊声,先是一怔,随即侧身冲我双手一拱,眯眼一笑,“是我、您呐。”还是那熟悉的京腔,还是那舞台上的经典动作。我还想说些什么,但人流簇拥着不能停步,只能与他擦肩而过。
  多年过去,晨光茶社在市场改造中被夷为平地。现在,大观园那里车水马龙、生意兴隆,却已难觅晨光茶社当年的痕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