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新区主干道预计7月通车
“三座大厦”主体准时封顶,开始建设二次结构
2014年04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王晏坤 

  提到烟台市“一号工程”,必然要提到东部新区。2014年,烟台市委、市政府继续把东部新区建设摆到全市“一号工程”位置,并要求快速推进新区建设。那么当前东部新区建设情况怎样?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海洋经济总部基地、海洋创业服务大厦“三座大厦”进展如何?近日,本报记者再次来到建设工地进行探访。
三座大厦主体封顶,蓝海路正进行管网施工
  想知道东部新区建设得如何?顺着滨海路一直往南走,准能找到答案。进入滨海东路后,“谁英雄,谁好汉,新区建设比比看看”相似的标语随处可见,与不远处的建筑机械轰鸣声遥相呼应。
  28日上午9点多,记者驱车沿着滨海路向东南方向行驶,远远地即可看到东部新区“三座大厦”,屹立在一片新土之上,周围的各类建筑主体也均破土动工,各种机械车辆穿梭在工地上。
  从“三座大厦”北门进入施工区,一片繁忙景象立即呈现眼前,建筑工地内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上千名工人正在紧张施工中。与5个月前记者现场探访情况不同,如今工人们大多已经在建筑内部施工,原来的大型混凝土浇灌设备也已撤出工地。
  “去年12月26日,‘三座大厦’主体就已经按照计划准时封顶,现在大部分已经开始进行二次结构的建设了。”现场施工人员林小同介绍,二次结构就是除了主体结构以外的结构,它们在整个结构中基本上不受力,主要有填充墙、构造柱、门洞等。
  东部新区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三座大厦”作为东部新区的标志性建筑,去年下半年整个工程是以4天半一层的速度加速推进,最终按照规划要求,在2013年年底主体成功封顶。
  不仅是“三座大厦”的建设,附近相关配套设施同样在跟进。“三座大厦”西侧的蓝海路,与滨海东路相连,今后将成为新区的主干道。蓝海路目前正在进行管网配套施工,预计今年7月底就能竣工通车。
  蓝海路仅仅是东部新区配套设施加速建设的一个缩影。在2014年年初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要求,在东部新区200平方公里起步区内的106项基础设施工程,已开工的要加快进度,未开工的要全线铺开,确保2014年年底前全部竣工。
看好新区建设,工人打算和儿子落户烟台
  东部新区建设工地上的工人来自天南海北,南到广西,北到哈尔滨,他们虽然操着不一样的口音,但干起活来都是一样卖力,就连女工人推起小工程车也绝不含糊。为了尽快完工,工人之间也存在比快赶超的“竞争”意识。
  “我是去年9月份随老乡工程队来这边打工的,主要是跟着做配套管网的铺设工作。”在“三座大厦”北500米处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来自江西省的建筑工人宋志杰说,他们一共来了15个人,全部留在了东部新区搞建设,现在基本上除了睡觉就是干活。
  据宋志杰介绍,他的工友们并非只在这一处工地干活,是要随着管网的铺设工作,管网铺到哪,他们就要跟到哪。在整个新区建设工地上,像宋志杰这种从事基础设施配套工作的工程队不下10个。
  来自湖北南漳县的56岁工人孙宗伟,已经在烟台当了8年的建筑工人,今年2月份他来到东部新区,参与到“三座大厦”的二次结构建设工作中,因为上了岁数,他现在主要做一些危险系数相对较低的工作。
  “抽抽钢管,拆拆脚手架,清理施工现场,随着年龄的增大,主要是干一些灵活的活了。”孙宗伟说,虽然是一些灵活的活,他也毫不含糊,工头交给的任务,他总是会提前完成,再帮着其他工友干点别的活。
  孙宗伟说,8年前和他一起来烟台的老乡工友已经走得差不多了,但他决定留在烟台,并且看好了东部新区这个新拓之地,也毅然投入到了新区建设中。东部新区建设越快越好,因为他有个想法,想让25岁的儿子来烟台安家,“儿子初中毕业就跟着来到了烟台,目前在开发区富士康上班,也有了一些积蓄,打算在烟台买房子。”
  “别看我岁数大了,我是不想回南漳县老家了,在烟台待了七八年,习惯这里的生活了,我和儿子都喜欢住在海边。”孙宗伟笑着说。
66岁环卫工曲维领: 不跟女儿进城 也过上城市生活
  今年66岁的环卫工人曲维领,自2013年5月起开始负责牟平大窑镇西山北头村段滨海东路的清扫工作,见证了“三座大厦”从无到有、拔地而起的点点滴滴。他说,从村民变成市民,退瓦房住楼房,是东部新区建设对他最直接的影响。
一周建两层
楼层拔地起

  在“三座大厦”开工破土那天,曲维领和部分西山北头村的村民也来到了施工现场,当时就有人心存疑惑,高近200米,45层的大楼得盖到何年何月?因为不了解具体工程,曲维领的心里也充满了问号。
  “打地基的时候还看不出快慢,可从我5月份过来干环卫以后,那个速度真是快啊,最快的时候看着一个星期就能建两层,楼层嗖嗖地往上起。”曲维领说,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三座被村民们认为工程量浩大的建筑,竟然在不到10个月时间里顺利封顶。
  “我是最能体会这种速度的,要是新区建设以这种速度进行下去,别看现在附近还是荒滩,再过个五年八年,这就能变得跟市里一样。”曲维领说。
村民变市民
再离不开第二故乡

  虽然说着一口地道的牟平话,但曲维领并非牟平“原住民”,而是出生在与烟台隔海相望的辽宁省大连市。12岁那年,曲维领跟随父母响应国家支援农村建设的号召,来到了牟平区大窑镇西山北头村,从此扎根烟台。
  “你看,上面写得清清楚楚,西山北头村,自从来了就没挪过。”曲维领指着身份证上的户籍所在地说,随着烟台东部新区建设步伐加快,身份证上的“西山北头村”将要变成某某居委会,他自己也将经历一次由村民变市民的身份转换。
  曲维领说,他的两个女儿目前均已成家立业,大女儿在烟台,二女儿在北京,此前女儿多次邀请他和老伴脱离农村,到城市生活,可因为舍不得生活了50多年的第二故乡,他都拒绝了。
  “现在好了,从2012年听说市里要大力开发东部之后,我就知道我这个地方肯定能用得上,我不用去市里,不用去北京照样能够享受到城市生活,还能让孩子放心。”曲维领笑着说。
  已经66岁的曲维领说,最希望新区建设步伐能够保持“三座大厦”的建设速度,只有这样,他和同龄人才能感受到这片荒滩的彻底蜕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