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大运河学研究院邀考察队座谈运河商业
山东沿运地区咋没出个孟洛川
2014年05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大运河带动我省中西部沿运地区辉煌了数百年,可外地有津商、徽商,本地咋就没有出现有名的大商人?
  20日,京杭大运河徒步考察队应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之邀,在聊大举办专家座谈会,就我省大运河沿线的今昔发展做了探讨。
  本报特派记者 乔显佳 马云云 张榕博 王传胜 凌文秀 发自聊城              
  山东会馆
几成脚夫会馆

  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的开通,造就了山东临清、聊城、济宁等城市数百年的繁荣。但在聊大运河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欣看来,市场繁荣的同时,山东沿运区域却没有出现有名的大商人。
  这是为什么呢?吴欣认为,这与我省中西部地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有关,而儒家传统上是轻视商业的。另外,大运河沿线富足,当地居民完全可以衣食无忧,这就导致山东会馆几乎成为脚夫等底层劳动力的会馆,而山陕会馆等则成为有实力的大商人会所。
本地商人
置地回归农业

  聊城阳谷县张秋镇在明清漕运繁华时,一度是全国著名的运河重镇。如今,在漕运停歇近百年后,张秋从城市回归乡镇。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李泉说,大运河对山东沿运各地的影响非常大,从济宁往北到东平湖,从聊城至张秋,小镇密集、村落众多,很明显是受当年漕运繁荣的影响。但随着大运河的衰落,外地商人迁走,本地商人则置地建房,成了地主,回归农业。其后代如今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了。
商业回归
可借古搞旅游

  山东大学旅游系教授王晨光说,对聊城等沿运城市而言,运河旅游开发仍是主题,但不应过于看重景点的开发,而应强调旅游体系的概念,集聚产业要素,打造旅游综合体。
  专家们指出,运河古城的开发是需要科学规划的课题,需要引入各方智慧。此前有的省内城市在开发运河旅游时出现拆老建新的现象,今后应杜绝这种开发模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