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之源
2014年05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佐良
  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源远流长,可是她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在我阅读《易》之前,这一直是一个谜。过去我总以为《易》是一本古人卜筮算卦的书,属于迷信,看到算卦的人铺在地上的八卦图,我确信那不值得一读。可是当我真的翻开《四书五经》时,我却被《易》深深地吸引了。它太精彩了!我无法想象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时代,古人如何通过对自然的演变、社会的变革和人生境遇的变迁等等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对立统一规律并把它运用于实践,产生出这样精致、奥妙、深邃的符号和文字相结合的思想理论表述,它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我原先的印象中,殷商是一个迷信充斥的历史时代,那时候的贵族无论做什么都要先占卦卜筮,根据龟甲在火上炙烤产生的裂纹来判断吉凶。对于今天的科学时代来说,那岂不是玩笑?读了《易》,我却产生了疑问,是不是因为古代文献的缺失,我们完全误解、误传了殷商的人们?有学者认为,《易》的文字是选自甲骨上卜筮的刻辞!“文王拘而演周易”,古人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殷商用于卜筮的甲骨必定堆积如山,如何能够从中精选出构成一部《易》的卦辞、爻辞呢?《易传·系辞下》说,上古包牺氏观天地万物之形态法则,“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看来上古圣贤就已经注意收集和编纂能够用于阐释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文字,后代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倾注自己的智慧,也就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高瞻远瞩。不料,有一次跟朋友谈起《易》,朋友竟然说,我在师大上学时,同学们都认为《易》是外星人带给我们的,要不怎么会这么深奥!我愕然。
  《易》究竟是怎样的文字?深入地阅读是唯一的办法。我发现,《易》用几个简单符号的不同组合排列,覆盖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文字简洁生动,比喻形象巧妙,但隐含的道理却常常让我陷入沉思。古人早已经认识到,自然的演变,社会的发展变化,以至人生的顺境和逆境,都有两种矛盾的、对立的力量在其中运动、变化、发展,这两种力量既平衡又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古人用“阴”和“阳”形象地表现这两种力量,并用于观察、审视和指导人的实践,这实际上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人的社会实践中的运用,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自觉地用哲学理念指导社会实践,而且形诸文字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源头。
  《易》所体现的是辩证的自然哲学,也是人生哲学。《易》提及自然现象,都隐喻、隐含着对人的启迪和因势利导。“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坎不盈,祗既平”,“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易》用永恒地变化发展的、革故鼎新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它教人不能因循守旧、乐天安命,而应该积极进取、不懈努力,面对复杂的环境,要审时度势,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转化不利因素,获取主动。它强调顺应客观规律(“顺以动”),不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任何时候都适时而行、适可而止(“时中”)。有趣的是,《易》的最后一卦《未济》讲一只小狐狸过河,因为水太深,小狐狸弄湿了尾巴仍然没有过去,隐喻壮志未酬,要不断进取,同时它也昭示《易》并没有关闭后续的大门,而是敞开着,让后人从这里持续不断地进发,《易》正如江河之源,从它出发,不息的主流将吸纳千百条支流,不断壮大,变成滚滚滔滔的洪流一往无前。先秦思想家们从《易》获取了思想的引导,有学者认为,《易》的比辅亲和思想与儒家合和思想密切相关,《易》的《节》卦影响了墨家的尚节思想,《易》的诚信思想和儒、道诸子的思想也不谋而合。先秦思想家们对《易》进行了大量诠释和阐发,这样便有了《彖》、《象》、《系辞》、《文言》等“周易十翼”,成为融合了儒、道、墨等流派思想的哲学教科书和人生励志书,奠定了中国人无神论的世界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立志高远、奋发有为。《易》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本文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翻译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