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时间的指针正慢悠悠地走向端午,吃货的味蕾被激活,端午等同于清香的粽叶味,自得地总结,节日和吃的关系密不可分。单拿中国来说似乎重要的传统节日总能和吃联系起来,虽然祖国地域广阔,又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但过年吃饺子、正月十五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传统仍是大同小异。年幼时受限于知识和阅历,总认为别处的节日也和自己家的过法是一样的。长大后,离开家,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知道了生活的多样。
  关于端午,记忆中是微热的午后,阳光被窗棱分割呈不规则的形状投射到地板上,面前的塑料桶里放着被浸泡过的翠绿色粽叶和莹白色的糯米,妈妈和姥姥就坐在阳光下包粽子。姥姥偶尔会手把手地教我包上一个,左手拿两片粽叶,中间位置重叠,在一端挽成一个漏斗形状,在尖上放一颗蜜枣,抓几把糯米填满,左右弯折几下,便形成漂亮的三角形,拿红色的线细细缠起来,系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半下午的时间她们就能包出几十个粽子,等热腾腾的粽子出锅的时候,半个太阳已经沉到地平线以下。顾不得烫手的危险,迅速拆线剥皮,丢进早已备好的白砂糖里滚一下,用筷子插着送进嘴里,热乎乎、黏糊糊、甜丝丝,这是记忆中童年的味道也是故乡的味道。
  上学、工作,不觉间离开家已经快十个年头,过节的形式慢慢褪去家乡的样子,融进了当地的习惯。偶尔回家竟如同出差,时间短、活动多,忙着走亲访友,几天下来便觉得疲惫,回到不是故乡的落脚地反而放松下来。有个老大哥曾经说过:“我在家乡成长到十八岁,外出求学,工作定居济南已经快三十年了,他乡成了故乡,故乡反而成了他乡。但人骨子里都有抹不掉的故乡印记,在平时的生活中,过去和现在总是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联通,是一段记忆或者是一个不起眼的习惯。”就如同我对于端午的记忆,虽不自己动手包粽子,但总会在端午当天吃上一个。或许等我有了家庭以后,会按照记忆中的样子,在端午的阳光下,教我的孩子包一次粽子,让故乡的记忆传递下去。
  如今,社会在飞速发展,生活的环境每天都在变化,不管是他乡,还是故乡,每天都在用新的样子等待我们再次回来。回家,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旅行。
  王菁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