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前絮语
亦师亦友
2014年07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静

  眼下正是高考录取的紧张阶段,一纸通知书牵动着一个家庭的期盼与希望,一个专业左右着莘莘学子的成长方向。因此,看到臧克家当年是如何被国立青岛大学录取,又是怎样在大一从外文系转入中文系时,莫名地有种神往,真想回到那个时代啊!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成立后第一次招生,国文考试有两个题目:《你为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两题任选一个。山东诸城籍考生、26岁的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正是这三句话,打动了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判给他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考了“0”分的臧克家录取入大学。诗人自有“诗眼”,因为诗人闻一多的慧眼识才,使得中国诗坛在现代文学史上多了一颗臧克家这样的文学巨星。
  当然,以上并不是本期B1版《臧克家与梁实秋的师生情》一文的主旨,顶多算是“前奏”吧。文中重点描述的,是在校园里相遇相识的大师们半辈子亦师亦友的情缘。若在三四十年前,没人会把闻一多和梁实秋联系在一起,在一元化语境下,二人简直水火不容。实际上,梁实秋和闻一多曾经是最好的朋友,成长过程中,两个人曾经互相激励、扶持,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
  总说惺惺相惜,我相信大师之间也是这样,不然,臧克家为何不仅成了闻一多“诗的学徒”,亦成为梁实秋赞赏和扶持的对象呢?晚年的臧克家在写给梁实秋却未来得及发出的信中,不但邀先生回大陆看看,更回忆了对梁实秋、闻一多友情的艳羡。
  本期人文齐鲁B2版的“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专栏,刊登的是烟台李继发先生所写的成山头探访文章。李先生告诉我们,甲午海战的阴影在当今年轻人的心中已经渐去渐远,但在八九十岁的老人们心中,仍然刻骨铭心。看看,以安倍为首的日本右翼,他们把当年在甲午之战屠杀中国人民的日军官兵的亡灵一一供奉在靖国神社,从天皇、首相到右翼平民每年都在顶礼膜拜;而在那次战争中牺牲的清军将士,除邓世昌、丁汝昌等少数几个象征性的代表人物还被国人所知之外,其他的政府少有记载,百姓渐失记忆,除少数战争当事人的后代还稍有记忆外,很多文荣威将士甚至连一个正式名字都没有留下。
  面对如此大的反差,李继发深感不平、不公、不该,为此他开始了对甲午之战的研究和日军在成山头登陆踪迹的寻访。在他的笔下,荣成卧龙村日军登陆后的暴行、荣成老县衙日军抢劫百姓的史实,都被真实地还原出来,让我们能感觉到一种热力,一种尊重历史的人文情怀,一种铁肩担道义的热忱和使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