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蛟龙”去探海(之一)
2014年07月1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许 晨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从动议采访写作“蛟龙”号开始,我就渴望并计划着跟随其出海一次。因为对于一个当代有作为的作家,特别是报告文学作家来说,要想写好一部作品,深入生活一线的切身体验太重要了。经过努力争取,得到了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是国家“863”高科技重大项目,历经十年,于2012年6月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深海7000米的世界纪录,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恰恰就在这一天,我国神舟九号飞船也实现了与天宫一号空间站手控对接的壮举。炎黄子孙“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一齐变为现实!这不是巧合,而是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为宏伟而美丽的“中国梦”艰苦奋斗的必然。创造这一伟业的是些什么人呢?他们又是怎样迎风踏浪走向深海大洋的?世人应该知晓,作家有责任去体验去创作。
2014年5月25日,中国大洋协会、国家深海基地在北京召开了2014年-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5航次)协调会,明确了科考任务和人员名单。我荣幸地出席会议并被批准参加第一航段科考项目,成为亲临“蛟龙探海”现场的中国作家第一人。6月中旬,我应邀出席在浙江岱山举办的全国海洋文学大赛颁奖典礼,遇到了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叶梅女士,她得知我即将随“蛟龙”号远航,给予了深深的祝福后说:“我给你总结了三个‘难’字,就是难得,难熬,难忘。一是难得的机会。许多作家想去,只有你是幸运的,一定要珍惜啊!二是难熬的过程。走向太平洋几十天,开始新鲜,慢慢会感到枯燥乏味,还可能会遇到台风大浪,你要坚持住。三是难忘的经历。等到战胜所有困难,安全回来后,这就是一段永生难忘的珍贵回忆。潜心思考,会写出一部佳作来的。”
这话说得太好了!我铭记在心。
6月21日上午十点,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向阳红09船缓缓驶离了青岛港,我和几位船员站在母船栏杆前,与岸上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甲板上高高的五星红旗在海风中猎猎飘扬着,尖尖的船首像一页犁铧劈开万顷碧波,飞溅起两道雪白的浪花涌向船后。几只海鸥尖叫着飞过来,好似依依不舍的亲友,送了一程又一程。啊!再见了,青岛;再见了,陆地!虽说是第一次登船出海,而且是远航。我却没有一点不适感,沉浸在一种高度的兴奋之中。
按计划,工作母船搭载“蛟龙”号于6月25日出征第一航段。负责研制维护的中船重工集团将举行一个送行仪式和蛟龙号“吉祥物”发布会。一大早,我们穿上印有吉祥物图案的白色T恤衫,蓝色工装裤,纷纷跳上岸去,站在标有“欢送蛟龙号”和一个硕大蛟龙卡通形象的背景板前,照相留念。母船也拉起了一条横幅:牢记祖国和人民重托,坚决完成中国大洋35航次蛟龙号载人深潜科考任务。9时整,天空飘起了小雨,送行仪式开始了。主持人特别介绍了蛟龙号的卡通形象:一只可爱的红白相间的小龙图案,睁着大眼睛,头上竖着两只角,取名“龙龙”。他说:我们的“龙龙”一出现,天就下起了喜雨。蛟龙在雨中出征,预示着如龙得水,凯旋成功。
这时,全体科考队员都已上了船,按照海试指挥部和临时党委的安排,在面向码头的左舷甲板上站成一排——这在海军称为“站坡”,即军舰出海,官兵依次列队告别。现在,我们也是这样,身着统一服装,手里挥舞着小旗,向岸上送行的人们致意。
“呜——”,汽笛一声长鸣,向阳红09船撤梯、解缆、启动,缓缓驶离了苏南国际码头。
正值落潮时分,轮船越驶越快,沿江顺流而下,直奔长江口而去。风雨也越来越大了,江风劲吹,浑黄色的江水波翻浪涌。前方,辽阔的南海、浩瀚的太平洋在等待着我们。站在甲板栏杆前,江风吹动着我的发梢,一阵清凉沁入心脾,可我的胸怀却越来越热:真正的大洋考验即将开始,蛟龙入海的壮举再次上演,那将是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活剧。祖国母亲,你的海洋科考儿女将像前几次海试一样,一定会给你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