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一个困难后面还有一个困难
一个援疆教师的酸甜苦辣
2014年07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庄文石 李涛 通讯员 李国辉
  尽管临行之前已经做好了吃各种苦头的心理准备,但是真正到了新疆,才发现自己的设想仍然过于美好。语言不通、水土不服、思乡心切、暴恐威胁,在新疆喀什疏勒县的一年支教生活,对于昌邑文山中学的孙旭东老师来说,在这过程中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困难接着另一个困难。一路走来,不同的人生阅历,更多的还是收获和成长。
被晾在讲台上, 口干舌燥,满脸汗淌
  2013年8月30日下午,42岁的孙旭东告别亲朋好友和两个班的学生正式踏上了援疆之路。作为昌邑市当年唯一的一位援疆教师,他要到新疆喀什疏勒县试验学校支教一年。
  这所在当年九月份才竣工的12年一贯制民族学校,汉族的教师仅有14名。有人戏称,“在这所学校,汉族的老师们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
  刚到新疆,当地教育部门给孙旭东安排的职务是校长助理,主要负责学校的文化建设,平时不用到一线上课。但是孙旭东向领导申请,坚决要求到课堂上课,还要兼职当高一一班的班主任。“不教学,心里不踏实”
  眼看拗不过他,分管教学的依明江校长给他提了一个建议:“在这里上课,你得拿出一半的时间维持课堂纪律”。
  在一线教学20多年,拿过多项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荣誉的孙旭东,并未拿这话当回事。在他看来,“凭我多年的经验和实践,教这里的高一简直是易如反掌”。
  学生们很快用实际行动击碎了他的幻想。尽管在上课之前请教了不少当地教师,也到课堂上听过好几次课,但第一站到讲台上的孙旭东,遇到了从教以来的第一个下马威。
  他在讲台上大声讲解,学生们在下边各忙各的,有人在嗑瓜子,有人在交头接耳,有些学生甚至离开座位四处走动,根本没把这个老师放在眼里。
  于是,一整节课,这个来自山东的教学能手就这样被晾在讲台上,口干舌燥,满脸汗淌。
本是来当老师的,没想到先当起了学生
  “这课没法上了”,这是心情沮丧的孙旭东回到宿舍后的第一个念头。他想不通,一个全国教育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居然派不上用场?
  不过,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孙旭东最终还是不甘心,“不行再回去试试”的念头,让他开始慢慢研究这里有关学生学习生活的一切事情。
  慢慢地,孙旭东有了新发现,这里的维族老师上课,是用国语讲完再翻译成维语,课堂上有一半时间是用维语教学。而他自己都是用国语讲课,有些词语维语中原来没有,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他说的话。
  有一次,孙旭东在听维族老师的课,问身边的一位同学,“你是不是双语班的?”,这位同学想了想,在桌洞里拿出个练习本摆在面前,没有说话,知道他没有听懂,孙旭东没有接着再提问题。
  除了语言不通,这里学生们的学习习惯也和山东不同,几乎没有人课前预习,也没有任何课后作业,维族学生放学回家之后的主要任务,要么是帮大人干农活,要么是帮忙照料更小的孩子。
  于是,本来是来支教的孙旭东,先当起了学生,从当地风土人情,到学生学习习惯,他都请来当地的维族人当教师,一遍又一遍的学习,摸索和尝试。
  为了让学生们对学习更有兴趣,他将自己班级的54名学生挨个叫到办公室,用电脑播放东部城市的发达景象,告诉他们,如果将来考上大学,就有机会到这些漂亮的地方学习、工作和生活。
  就这样,孙旭东又慢慢找回优秀教师的自信,在课堂上提问之后,学生们会举手抢答,有的甚至会直接离开座位跑到他身边高喊“老师,叫我,叫我。”
  当然,他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教学方面,还有完全不同于东部沿海的气候和生活习惯。喀什地区全年干旱少雨,空气极度干燥,吃饭时每一道菜都有辣椒,刚去的第一个月,孙旭东常常是嘴唇干裂,鼻血直流。
给当地老师提意见,要委婉再委婉,不然他当着你的面就哭
  一段时期之后,孙旭东发现,其实当地最缺的不是教学人才,也不是先进的教学设施,最需要改变的,是老师和学生们对待学习的态度。
  当地部分老师们的日常表现在孙旭东这个能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拼命的东部老师看来,明显的有些不负责任,原因是“他们只是把教师当成一份糊口的职业,没什么责任感,患个感冒都要请假去医院住院。”
  因此,他认为要提升当地教学水平,必须先从对老师的培训开始。不过,他没想到,这些老师不比学生好对付。
  “正和一个老师谈着话,如果有另一个老师从身边路过,两个人就用维语聊上了,完全把我晾在一边,我走又走不了,留在原地又一句话也插不上”。这种经常出现的场景,总是会让孙旭东感到十分尴尬。
  不过,更让孙旭东感到奇怪的是,有时候给老师提点意见,他们会当着自己的面哭起来。后来,他总结了经验,以后给这些老师提意见的时候,一定要把话说得委婉再委婉。
  为了能把意见提得更准确,孙旭东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听了当地老师的149节课,给教师们做了4次培训报告,慢慢地对学校全体教师都有了初步了解,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慢慢融洽起来。就这样经过一年的磨合,当初由八所学校合并而来的疏勒县试验学校完成了从合并到融合的过程,教学成绩也开始稳步提高。
  在援疆期间,孙旭东还着手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每栋教学楼起一个富有寓意的名字,让学生们从态度上端正,如此学习才更有动力。不仅如此,学校还实行周计划、日督查制度,每周制定学习计划每天进行督查落实情况。 
  期间,孙旭东老师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组织的肯定,先后被疏勒县教育局评为“优秀班主任”,被疏勒县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援疆教师”,被山东省援疆指挥部党委评为“山东省援疆支教优秀教师”。
  尽管荣誉加身,期间的付出或许只有孙旭东自己知道。岳父脑血栓住院、孩子中考,孙旭东都没有陪在身边。他能做的就是每天跟家人通个电话,通过电波转达心中的爱与关怀。
  “俯首杏坛终不悔,援疆支教堪欣慰”。这是一年之后,教语文的孙旭东给自己做出的总结,但是这句话里面的酸甜苦辣,可能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最有体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