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只能穿校服,她选择了二中
寒门学子樊迪幼年丧父,不停地打工来积攒学费
2014年07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樊迪在家附近的一家店里做手工花,每天能挣25块钱。
     京博梦·大学生
助学行动
  樊迪,一个1995年出生的惠民县女孩,在她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失去了父亲,自幼缺少父爱的她和母亲相依为命。生命中突如其来的变故,没有压垮一个刚刚要成长起来的梦想,懂事的她从小就学会为了生活而精打细算,也习惯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她依旧乐观和坚强,学习文科的樊迪用高考583分的成绩回报了多年支持她的母亲。她说:“人生已经这般模样,结果已经无法改变,但是路还是要努力地走下去。”
  文/片 本报记者 谭正正 王文彬
   父亲去世近十年
 和母亲相依为命

  人生中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一家三口不愁吃穿、快快乐乐。在2004年之前,这对于樊迪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生活,父亲在石油公司工作,母亲在纱厂做工,他们交了一部分钱,住着单位分的一套80平米左右的楼房,虽然不是很富有,但是家庭就樊迪一个孩子,生活可谓衣食无忧。然而随着樊迪的一天天长大,爷爷奶奶由于年龄逐渐离开了他们可爱的孙女。
  经济的不景气让樊迪的父亲没了工作,下岗在家。为了生计,她父亲开始和朋友合伙做生意,本来商量好每人出2万块钱,然而朋友的2万暂时由樊迪的爸爸承担了。最终生意失败了,朋友背信弃义,没有归还当时的2万元钱。因为家里的积蓄随着生意的失败全都化为乌有,樊迪的父亲心情差到了极点,再加上没有工作,在2004年樊迪的父亲突发脑溢血离开了她和母亲,那年她刚上小学一年级。
  樊迪告诉记者,爷爷奶奶爸爸都不在了,整个家庭中,她父亲没有兄弟,樊迪只有四个姑姑,而且也都很贫困。生活中其实只剩下了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互为脊梁。年少的樊迪并没有因此事而郁郁寡欢,不善言辞,相反,从小懂事的她总是在各种考试中名列前茅,带着奖状回家。
 因为能穿校服
 她选择了二中

  走进樊迪的家里,虽然是顶楼,但是一股潮湿的气味弥漫周围,墙面上的白色涂料也脱落了一地,墙面上的雨水流痕还清晰可见。樊迪说,这所房子是父亲在世时,单位优惠的房子,已经有27个年头了,楼顶已经长年失修了,只要下雨,雨水就会顺着墙面向下流,前两天下雨,房子根本不能住人,她和她妈妈就暂住在她姑姑家。住在二楼的83岁老人张振祥是樊迪爷爷的小学同学,关系很好,每到周末放学,张振祥总是照顾樊迪,张振祥抹着眼泪说:“孩子太可怜了,自从她爷爷不在了,我就心里感觉难受,总是把她当成自己的孙女,孩子勤奋好学又懂事,让人稀罕。”
  正如张振祥老人所言,樊迪确实比同龄人更加成熟懂事,她初中在惠民县第一实验学校读书,中考后,她完全可以选择惠民县一中,然而他却选择了二中。她的理由是,二中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在校穿校服,夏天两套,冬天一套,这样平时她就可以不用买其它外套了,周末回家清洗,穿的再破也不会被人知道,周一上学,再穿上干净的校服就好了。
  樊迪告诉记者,一件羽绒服她穿了整个高中三年,每年自己不舍得买新衣服,顶多也就买一两件必须的衣物。她说,自己已经习惯了,虽然是个女孩子,但是她把自己当成男孩子看,风风火火,不拘小节。
 为了积攒学费
 她不停地打工

  樊迪的母亲在纱厂工作,每月只有1000元左右的工资,除去养家的费用,也就剩不下多少了,樊迪知道自己上学会花费很大一笔钱,高考结束后,她便开始不停地打工,为自己的未来考虑。樊迪说,自己没有兄弟姐妹,家里就她一个孩子,有时候心里的苦和累还是要一个人去面对,因为生活不会因为你哭天喊地、整天抱怨而有任何改变。她说:“人生已经这般模样,结果已经无法改变,但是路还是要努力地走下去。”
  懂事的樊迪不想再让母亲为她操心,这么多年她母亲一直支持她读书上学,樊迪心里很感激。她指着墙上的奖状说,这些都是我上学获得的,因为下雨漏水,都淋了好几遍了,她几次想扯下来,但是都被妈妈阻止了。她说;“我知道这些奖状证明我在努力,这会让妈妈看到希望,有生活下去的动力。” 
  樊迪报的专业全部都是师范类的,她认为将来在家乡当个老师,除了稳定,还能照顾自己的母亲。一开始她在剑桥英语沿街发送宣传单,不管吃一天能给30元。这个工作结束后,她又通过自己不停地打听,在惠民的一家潮流前线店里做手工花,刚开始她不怎么熟练,第一天下午只做了9朵,樊迪笑着说,一朵5毛钱,9朵就是4块5毛钱。现在樊迪熟练了,一天能做50朵,也就是说她每天能挣25块钱。
  在张振祥的眼里,樊迪是个不幸的孩子,而樊迪自己却总能微笑着乐观地面对生活。当别人对她报以同情的眼泪时,她早就从这种悲伤的环境中走了出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