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玩手机,小伙险与父母动武
不少年轻人成了“手机奴”,专家建议多参加社会活动淡化依赖
2014年08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现实生活中,手机不离身的市民已经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王鸿哲 摄
     本报记者 樊伟宏 
  随着我国手机用户跨过10亿大关,智能手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近日,由于父母不让玩手机,淄博一名20多岁的小伙险些与父母动起手来。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约8成年轻人过度依赖手机,平常不看一眼手机就觉得不舒服。专家提醒,这种“症状”可以自愈,平常应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与人交流以淡化这种依赖。
症状: 没事就想看手机 做梦都在玩游戏
  近日,市精神卫生中心(市五院)接到一名20多岁的患者小刘(化名),他因为过分沉迷于手机和电脑,而患上了网络依赖症。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小刘现已被治愈回家。
  医护人员介绍,除了对手机的严重依赖,小刘的表现还伴有强迫症的症状。“他没事就想看手机,不能接触手机时,他显得异常焦躁不安,浑身难受。甚至有几次为了玩手机上网,差点打了父母。”
  “其实患者也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对,他从心底里想要克服,但总是不自觉地去做,不做就不舒服,狂躁、痛苦,这就是典型的依赖症的表现。”市五院临床心理科内观病区主任张勤峰说,由于长期受这样的痛苦,小刘还患上了强迫症,有的时候做梦都在玩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小刘说,回到家之后,之前那种对于手机的过度渴求已经减轻了很多,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恢复治疗,总体效果不错。“虽然现在时不时的还是很想玩手机,但是已经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没有过去那种看不到手机就心烦、狂躁,甚至想打人的冲动了。”

调查: “低头族”越来越多,见不着手机就难受
  在现实生活中,对手机有依赖的市民已经越来越多。不管是在路上走,在餐厅就餐,还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之余,目不转睛玩手机的“低头族”越来越多,且日益呈现低龄化。  在淄川某民营企业工作的王女士称,自己平常没事就想看手机,“没有人打电话或者发短信,但总感觉有铃声响,就‘强迫’自己去看手机,要不然就觉得很烦。”在张店某银行工作的刘女士也有同感,她说自己平时喜欢用手机上网或玩游戏,只要见不着手机,就会很焦虑烦躁,晚上睡觉前也要看很久,“虽然知道这样不好,但总戒不了。”
  对手机的依赖并不只体现在“见不着就难受”上,更有甚者,每每手机更新换代或者增添了新功能,总会有市民去争相抢购,他们中有的已经买了多部手机,但用他们的话来讲,就像“养成了一种习惯”,买不着心里就空落落的。市民王先生表示,自己已经有了四部手机,其中两部都是最近才买的,但一旦出了新品,自己还是忍不住购买。“现在手机的更新换代太快,功能也越来越全,虽然也知道自己的这种习惯不好,但确实忍不住。”

警惕: 过度依赖手机 可能得强迫症、抑郁症
  对于这类情况,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志病科医生郝文表示,市民对手机的依赖确实表现出了一定问题,但是就依赖症而言,在界定上是有严格的标准的。“目前‘手机依赖症’还尚未纳入医学范畴,也没有准确的入院标准。”
  “手机依赖症”即使尚未纳入医学范畴,但郝文认为,对手机的过分依赖确实应该引起市民足够的警惕,“虽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病症,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依赖症’纳入医学范畴是迟早的事。”
  对此,张勤峰表示,“就依赖症而言,常分为物质依赖和行为依赖两种,物质依赖常见于对毒品、酒精及药物的依赖,行为依赖则主要指对网络的依赖,手机依赖偏向于行为依赖。”张勤峰说,依赖症患者往往表现出对某种事物的苛求,得不到就会感到不舒服,焦虑,得到了就会感觉安逸、兴奋。“这类人群往往逃避现实,再加上工作生活的压力,很容易产生依赖。
  郝文认为,目前手机依赖比较严重的人多是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他们通过手机网络和各种App,满足了在生活、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如果过度沉迷、越陷越深,还有可能患上抑郁、强迫等并发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