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山上的“另类”玉皇庙
如今已经面目全非,何时建成是个谜
2014年10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玉皇庙的玉殿是一座无梁建筑。
  远观玉皇庙。
  玉皇殿的山墙上有彩绘。
  外墙上的石刻栩栩如生。
   文/片 本报记者 陈伟                              
  对于玉皇庙,人们并不陌生,因为在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在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大崮山村北部却有座比较神秘的玉皇庙。说它神秘,不为别的,只因为这座玉皇庙屡遭破坏,目前已经面目全非,而且有关的历史记载太少,这些,自然就让长清的玉皇庙多了些许神秘。

古柏后藏着“另类”玉皇庙
  玉皇庙位于崮云湖街道的玉皇山上。此山不大,但山势极陡,遥看那窄窄的石阶蜿蜒向上延伸,乍一看,还真有点儿泰山十八盘的味道。 
  拾级而上,石阶只有半只脚掌宽,来人只能侧过身子,头脚相抵一步一步缓缓地向上攀爬。 
  爬到山顶,一抬头,一株古柏立在眼前。看这古柏挺拔虬劲的风姿和坚韧不拔的样子,就知道这株古柏有了年岁,干裂的树皮恰似一张苍老的脸庞,镌刻着岁月的痕迹。那错落苍劲的树根与岩石紧紧缠绕在一起,更凸显了这株古柏的沧桑。这株古柏的后面就是玉皇庙的大门了。 
  与其他地方庄严肃穆的玉皇庙相比,长清的这座玉皇庙的确是有些“另类”。正北方是正殿,两根盘龙柱子上面托着的是用红砖、水泥板搭成的平房房顶。平房里有个二道门,门上是一对伸缩式铁栅栏门,门后是一尊玉皇大帝的雕像。正殿的东侧,是一尖顶瓦房,西殿只剩下一座屋基…… 
  大崮山村村民介绍,虽然这座玉皇庙看起来破败不堪,但就是目前这个样子,还是多亏了村里的义务文物保护队员,否则,整个玉皇庙早就荡然无存了。

义务文保队守护玉皇庙
  在玉皇山上的玉皇庙,有一支义务文保队,他们是这一山一庙的忠实守护者。
  在紧挨玉皇庙的一间小屋里,记者见到了文保队成员。这间小屋是用砖垒成的,里面设施简陋,只有几张破旧家具,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十分贴切,仅能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
  队员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山上的玉皇庙很难准确地说出是建于哪一年,但大家都知道的是,这座玉皇庙命运多舛,多次遭到破坏,又多次重修。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山顶上只剩下残碑断瓦,一片狼藉。
  韩绍荣,是倡议并着手组建义务文物保护队的发起人。有了带头人,大崮山村的村民们纷纷加入这个保护玉皇庙的义务文保队,从山壁上凿了台阶,修复了院墙、庙门和部分庙舍,从乱草瓦砾中把残破的石碑重新整理出来,立起正殿的两根盘龙柱和四根雕刻石柱…… 
  如今,文保队已经发展到20余人,很多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其中部分队员已经做了爷爷、奶奶,他们经常背着自己的孙子、孙女来山上、庙里。 

相传与李世民有关
  有关玉皇庙的历史,在玉皇庙院内的石碑上,倒是有一些记载。但是,院内六七座年代久远的石碑,因为缺乏必要的保护,多已风化得字迹模糊。还有几座石碑是断裂后又拼凑起来的,要想通过碑上的记载了解玉皇庙的历史已经比较困难。 
  文保队员们说这些石碑是他们从土里筛出来的,然后再重新拼起来,可费了不少劲呢!
  在院墙外,有一座送子殿。送子殿四周的小树枝上压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这是村子里的老人们许的愿,用石头压孙子,希望新娶的儿媳妇能早生娃儿。”一位老人说。
  记者注意到,这座送子殿比较矮小,其实就是一座用石头砌成的地堡,记者弯腰探头进入送子殿,发现这里面还有精美的壁画:正北面是麒麟送子图,东侧和西侧各有四个人物造型,细看,这八个人正好组成了“八仙过海图”。 
  通过走访,记者了解到,关于长清区玉皇庙的传说有很多,大都是村民们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下来的,而正规的史料则鲜有记载。 
  传说,玉皇山所处的大崮山村为汉代所建,最初名叫白马店,又名白皮关。相传李世民曾在此被农民起义军战败,退到此处,得到村民们相助,在村北山上建寨驻军,也就是现在的唐王寨遗址。 
  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不忘曾经帮助过他的村民。他让人在村中建了官道、官井、光明寺、观音堂、真武庙、青云观等,还在玉皇山上建了玉皇庙。 
  由于玉皇山地处泰山北侧,是从北京到泰山的必经之路,因此明代以后的历代帝王每每走到此处难免要歇脚停顿,久而久之,便有了“御道”,有了皇帝休息的“行宫”,有了护兵的军营。皇帝在此焚香祈愿,也便有了玉皇庙,有了御赐的龙头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