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老中心内发现有人酷似去世的老伴
93岁老爷子每天窗边看“老伴”
2014年10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孙淑玉

  或因思念故去的老伴,痴痴趴在窗台守望面容相似的老太太;或千里姻缘一线牵,靠努力而争取到晚年的幸福;或甘做拐杖和眼睛,陪着患病的心善“老伴”走过剩下的日子……在老年公寓或养老服务机构里,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努力追求晚年的幸福,力图寻到更多的精神慰藉。
  但是他们只是这个群体甚或老年群体中幸福的个例。绝大部分老人因为儿女反对、身体或经济方面的原因,遇到心仪的另一半而不能在一起,最终郁郁而终。
  给老人们更多追求晚年幸福的空间,少一些世俗的偏见和阻隔,或许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令人感动的痴望 静静隔窗看着 任嘴角浮上笑意
自己睡空床,给已故老伴留位
  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吃完早饭看报纸,余下的时间或睡觉或散步,在烟台九如苑养老服务中心内,93岁的张学镇生活规律而文雅。
  这和刚住进来有着很大差别。5月21日刚入住,张学镇几乎一刻不得闲,得空就跑下楼,焦躁地在院子里瞎转悠,任工作人员怎么劝说也没用。
  一年前,相守大半辈子的老伴过世,给了他太沉重的打击,原本精神头不错的张学镇开始犯糊涂。
  思念太深,刚住进养老服务中心时,每晚睡觉前,张学镇都会将两人间房间里的另一张空床铺上报纸躺上去,将铺好的床位留给已故去的老伴。
  “她会回来的,她回来没地方睡不行,他总是这样说。”护工马丽丽说,老爷子这一深情的举动让不少人红了眼圈。很长一段时间,张学镇都无法从失去老伴的痛楚中解脱出来。
那一瞥的温馨,支撑他前行
  直到6月的一天,张学镇绕着二楼走廊散步时,在拐角的房间里遇到96岁的王兰芝。这个长相酷似已故老伴的人,给了他新的盼头。
  那天起,93岁的张学镇多了个习惯。只要意识清醒,每天下午他都会雷打不动地挪到30米长外的走廊尽头,隔着窗户望望屋里的王兰芝,就这么静静地看着,然后再默默转身回屋,任嘴角浮上一丝笑意。
  大部分时候,王兰芝都坐在椅子上和屋里的老伙伴闲聊,或者就这么背身坐着,完全感受不到屋外的目光。即使偶尔目光迎上,她也只是简单地点点头打个招呼。
  有时,张学镇会鼓起勇气到屋里坐坐。这时,王兰芝总是急忙起身让座,两人眼对眼地瞅着,前言不搭后语地聊上一阵。听力不好,又同时患有老年痴呆症,每次的聊天内容都会被忘记,下次见面两人依然重复类似的内容。
  更多时候,张学镇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送东西。家里送了零食来,他总是留一点送给王兰芝,赶上屋里人多,他会悄悄从窗户递上,看着“老伴”吃下才安心。
  “你自己吃,不用给别人。”心里默认王兰芝就是老伴,有时张学镇会忍不住叮嘱。日子久了,不但零食,有时他还会省下餐厅的饭送给“老伴”,甚至他自己的毛毯也会抱着送过去。
不愿回家,还带孙子认奶奶
  就这么呆呆望着,不言语也不吱声,眼神里全是依恋。走廊的30米是张学镇最温馨而浪漫的距离,在心里将王兰芝认作已故的老伴,使得他的老年生活多了很多希望。
  “老爷子心里老是记挂王兰芝,每次回家小住都着急回来。”九如苑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敏说。
  还有一次,孙子来看望时,张学镇兴冲冲地拉着孩子的手要去认奶奶,把家人吓得够呛,以为他精神出了问题。看到王兰芝的一瞬间,家人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偶尔,张学镇也会邀请王兰芝到他的二人间坐坐,在护工的陪伴下,两人依然前言不搭后语地自说自话。
  这一切,王兰芝并不知晓。不论护工、记者还是张学镇到屋里串门,她都会拿出糕点来和大家分享,亲手喂每个人吃下才肯罢手。而这时一旁坐着的张学镇总会不舍一眼地任目光紧随。
  迟来的陪伴 我愿意做你的拐杖和眼睛 86岁老人:患病不该是阻隔在一起的原因
  于向敏的老家在栖霞,两年多前随儿女来到烟台,住进了恒达老年公寓。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她都要按时注射胰岛素,并发症严重,近年来她几近双目失明。
  本以为这辈子就会在儿女的惦念和老年公寓工作人员的照料中过去,不曾想71岁时她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老家栖霞、今年86岁的李泳华曾在村里做了20多年会计,爱干净的他总爱穿件白衬衣搭上大外套。李泳华性格外向,爱说爱笑,寻老伴的唯一要求就是心眼好。
  今年5月,经人介绍两人认识了。
  考虑到父亲年龄太大,而于向敏身体欠佳,一开始李泳华的子女并不同意两人在一起。“家人是心疼我,怕我受累。”李泳华说,他的身体一向不错,日常买饭、照顾并不是问题。在他的坚持劝说下,家人动摇了。
  “在一起就得有形式,不能不成体统。”李泳华说,虽然没领证,但是双方子女和中间人一个都不能少,他希望得到大家的祝福而不是反对。
  “我愿意做你的拐杖和眼睛。”搬到一间小屋后,年长15岁的李泳华成了于向敏的眼睛和拐杖。平日里,出门打饭,伺候老伴吃药打针,李泳华一个人全干了。善良的于向敏虽然不能处理琐碎事物,却也总能劝导李泳华,让他宽心。
  “她老是劝我要保重身体,不能太劳累。”李泳华说,如今在老年公寓内再寻老伴,只图有个互相安慰的伴侣,谁付出多些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点滴的生活中互相扶助,疾病不该是阻隔老人在一起的原因。
  态度 遇上合适的不容易,要努力争取 从东北来烟台,老年公寓内两人“对上眼”
  74岁的刘梅(化名)退休前在哈尔滨粮食所做会计,老伴去世后,去年5月她来到烟台投奔小儿子,后来住进了恒达老年公寓。
  75岁的李东正(化名)在走廊遇上脸生的刘梅,两人简单打了个招呼算认识了。一次,在食堂吃饭闲聊得知两人是东北老乡,两人的交往渐渐多了起来。
  初到烟台,远离生活和朋友圈,也不习惯这边的饮食,刘梅显得落寞而悲伤。心情不好就格外容易生病,连着拔了3颗牙后,她还生了蛇盘疮。
  早3个月住进老年公寓,习惯这边的生活,作为老乡,李东正找刘梅谈话开导。5月19日,李东正“请缨”要带刘梅去海边转转。
  一回生二回熟,一身正气的李东正打动了刘梅。到海边转了一圈回来,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开起了两人的玩笑,刘梅顺势“假戏真做”询问李东正的想法。
  和老伴相守过了40多年,一年多以前老伴离世,从牡丹江机关退休来烟台奔亲的李东正立誓绝不再续弦,刘梅的热情被迎头泼了盆冷水。
  “遇上合适的不容易,要努力争取。”依然不点头,她就再问。日子久了,刘梅的好也渐渐打动了李东正。去年9月,在征得家人同意后,两人搬进一间屋内,正式确立了关系。
  “就图有个伴,生病时多个人嘘寒问暖。”刘梅说,没想过登记,经济也各自独立,就是想有个伴,只求精神陪伴不图更多形式,为的是给老年生活带来更多慰藉和快乐。
 延伸阅读 
一家颐养中心内,仅一对冲破阻隔在一起 家人反对、身体或经济方面原因成为最大阻隔
  尽管有不少老人在老年公寓或养老服务中心内顺利找到合适的另一半,但绝大部分老人因为身体、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的阻隔,无法寻到另一半。
  在开发区金东颐养中心,130多位老人中仅有一对老人冲破重重阻隔顺利住进一个房间互相照顾。而大部分“对上眼”的老人都因身体或经济原因受到家人反对,未能顺利走到一起。
  为寻得更多的精神慰藉,金东颐养中心二楼内大部分老人都选择以“老姐姐”、“老哥哥”相称,拉近彼此的距离。
  “老人在一起更多的是图有个伴儿,精神上互相扶助。”金东颐养中心负责人王敏敏说,因为岁数大了,不能一起走太久,大部分老人选择不登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家里的反对。
  经济上各自独立是选择在一起的老人们默认的模式。有着12年养老服务中心工作经历的杨敏说,两位老人的再结合可能引起经济财产纠纷,这是子女反对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阻隔老人在一起的更多的是身体原因。杨敏说,曾有老人“看对眼”跟家人商量要和对方合住,但因为一方身体状况欠佳,家人担心增加不必要的照顾麻烦,最终只能作罢。
  恒达老年公寓的书记刘子昌认为,老年人再结合对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考虑到子女的意见,老年公寓不会主动倡导和牵线,不过如果老人有意愿,工作人员也会协助做好沟通工作。
本报记者 孙淑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