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垃圾处理厂张立铭:
一年只有大年初一属于他自己
2015年04月2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一年至少有360天扑在工作上,一天至少10小时的工作量,条件极差的工作环境,这是对滨州市垃圾处理厂张立铭工作最简单直接的概括。41岁的张立铭并没有多么喜悦,荣誉的背后多的是对家庭的愧疚,用他的话说,一心扑在工作上是与生俱来责任感使然,然而每天早出晚归,让唯一的女儿被认为是没有爸爸的孩子。欣慰的是,11年来家人能够从埋怨到理解再到支持。
360天的工作日
2004年12月份,张立铭来到了滨州市垃圾处理厂工作,当时厂子刚处于试运行阶段。“我们是第一批使用这些机器的人。”张立铭说,“开始工作就用一个忙字来形容。”每天要7点准时上班,开始由于对机器不熟悉,一切还都比较陌生,和现在相比,工作效率不足,为了完成每天的工作量,只能靠时间来弥补,每天的工作量都在12小时以上。2年的时间,张立铭对工作熟悉起来了,却又赶上了城乡一体化开始,工作量也由处理垃圾300吨上升到500吨,每年的6月份到10月份是垃圾处理的高峰期,垃圾最高能达到600吨。“即使是1月份到5月份工作量相对轻松的月份,也是超负荷的工作。”张立铭说。
去年12月份,垃圾处理厂的垃圾固体废弃物转运中心开始试运行,张立铭也由原来副厂长变成了中心的副主任,然而张立铭说工作上班的时间提前了一个小时,由原来的7点变为了6点。张立铭说,每年只有初一这一天是属于他自己的,这一天心里才能不会想起工作,但是年三十还要值班,初二更要早早去上班,他算了一下,每年除去婚丧嫁娶请假之外,365天至少有360天是在单位,和他的工作在一起。
30多小时的突击
除了正常的工作,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事,张立铭说,厂子最大的缺点就是只有一条生产线,如果一个设备坏掉,机器就会停下来,如果不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好就会完不成当天的工作。2013年的秋天,排料间铁板结构的反射墙掉了下来,厂子里的8个人用了30多个小时才将200多个平方的墙给焊接上。“10箱焊条,600斤的重量,超负荷的熬夜工作让我直接撑不住了,工作完成后,整个人都没有了意识,眼睛都睁不开。”张立铭说。
在厂子刚开始运行的时候,机器的设计方来知道培训机器使用,筛分车间的弹跳皮带机发生了堵塞,必须要人工清理,当时正是7月份,天气炎热,车间里的味道太浓,张立铭和厂长李山岭便开始趴在垃圾上扒,“厂长比我年长13岁,我不能让他冲在前面,彩钢瓦的车间,加上机器工作,当时的温度达到了50度以上,半个小时后,我和厂长面前的下来了,由于热和气味,再加上完成工作后放松,我们两个人直接休克了,被一旁的同事抬了出去。
1992年之前,张立铭当过10年兵,主要是负责汽车维修,对机械有研究。到厂子里以后,他研究新技术,探索设备运转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并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和完善,从2011年起完成了对板链输送机、筛分机、污水提升机、锅炉烟道及省煤器等一系列设备的改造及技术革新,节约了原料,节省了成本,缩短了垃圾处理周期。2012年,以他带头的科技开发小组,根据垃圾处理厂的实际情况,利用“打包机”的挤压工作原理,研发了垃圾脱水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垃圾不能充分燃烧这一垃圾处理行业中的大难题。
0次家长会
“自己的责任感好像是天生的,工作上如果不如别人就会觉得心里特别惭愧,不愿意落在别人的后面,唯一不负责的就是对家人。”张立铭说。他的女儿现在上小学六年级,从幼儿园到小学,张立铭没有参加过孩子的一次家长会,老师们都不认识他,幼儿园老师曾经问过她的女儿怎么从来没见你的爸爸。张立铭说,女儿不止一次的说老师问起过她同样的问题,他明白这是老师认为女儿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工作性质,每次回家女儿基本上都睡觉了,早上走的时候,女儿还没醒,一周能和孩子说话的次数也就一两次。张立铭的父母年纪大了,每周都要回去看老人,但是总是在晚上,村里的人都说,这些年没见到张立铭,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张立铭的家人一开始对他的工作并不认可,但是时间久了,家人也渐渐地理解和支持了。“每当看到同事、朋友周末带着家人出去玩,我都觉得很自责,对于我来说,这都是不敢想象的,但是我和厂子一起成长,有了感情,厂子里的设备零件都很清楚。”张立铭说。
张立铭在维修查看车间设备。
文/片 本报记者
谭正正 李运恒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